昆曲,又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明代早期的苏州,后经改良遂得以走向全国,并独领中国剧坛三百余年,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与上海地区的渊源颇深,据考证,昆曲在上海的演出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入清后,上海与昆曲的联系也一直延续,嘉庆、道光年间,苏州昆班在上海频繁演出,曾兴起过市民欣赏昆曲之热潮。咸丰年间,苏州为太平军所攻占,昆曲艺人为躲避战火,大多逃往周边各地,导致上海成为当时昆曲表演的主要基地。此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许多昆曲艺人重返苏州,但上海作为昆曲表演重镇之地位并未动摇,并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国。
俞粟庐先生手抄曲谱
俞粟庐
在上海昆曲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位出生于松江府娄县(今属松江区)的业余昆曲唱家极负盛名,为昆曲传承与创新作出过重大贡献,因其善于度曲(即为昆曲谱词),被世人尊称为“江南曲圣”,此人就是俞粟庐。俞粟庐(1847—1930),名宗海,号韬庵,为昆曲“叶派唱口”的唯一传人,同时,他也擅长书法,与当时大画家陆廉夫齐名。“叶派唱口”创自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昆曲唱家叶堂(字怀庭),唱腔口法严格规范,为世所宗。
俞粟庐所书对联
俞粟庐之父俞承恩(1818—1858)为武举出身,咸丰年间任江苏六合营守备,在太平军攻打六合时,坚守不降,与城共亡,后清廷予以褒奖,旌封为“云骑尉”,世袭三代,亦荫及俞粟庐。俞承恩守备六合时,妻儿并未跟随,故幸免于难。是时,年幼的俞粟庐随母兄居于松江府城(今松江区中山西路施家弄附近,俞粟庐之母姓施,极有可能为此地人士)。俞粟庐自幼熟读诗书,且同其父一样善于骑射武艺,故其十八岁从军,从底层军官做起,几年后因才干及家世而擢升为松江守备。俞粟庐善于带兵,其所操练之松江提标营,曾被湘军统帅曾国藩表奏为“江南第一营伍”。俞粟庐本可以就此仕进,但可惜亦可恶的是,清末军队吏治腐败,索贿成风,他不愿同流合污,因而屡遭上级排挤。心灰意冷的俞粟庐不久便辞去守备之职,绝意仕进并弃武从文。此后,俞粟庐做过帮办、幕僚,最后在苏州望族张履谦家任西席,考订金石文字,长年教授子弟。
俞粟庐在任松江守备时就已接触昆曲。昆曲历来就有“清曲”与“剧曲”之分,“剧曲”重表演,多为伶人所唱,“清曲”则为文人士大夫所爱,只唱不演,因而亦称“清曲家”,俞粟庐显然属于后者。他师从同为松江人的昆曲清曲家韩华卿,韩氏长俞粟庐三十多岁,乃上海著名昆曲社“怡怡社”之成员,也是叶堂的再传弟子。俞粟庐向韩华卿学习昆曲二百多出,故尽得“叶派唱口”之精妙。韩华卿谢世后,俞粟庐创办“道和曲社”,收徒传曲,影响渐广。因其昆曲造诣非凡,江浙一带每逢曲社聚会,都会邀请俞粟庐参加指导或亲自示范歌唱,“江南曲圣”由此声名鹊起。
俞粟庐一生收徒五六十人,再传者人数更多,教成者有乌镇钟墨缘,能唱二百余出;松江蒋定炎,亦有二百出,且能吹笛附曲;其他如苏州昊梅、张紫东、俞锡侯、顾公可等,上海项馨吾、殷震贤,青浦的俞建侯等一时名家,亦皆由俞粟庐指点亲授。民国初期,上海著名实业家穆藕初久闻俞粟庐大名,特地从上海赶至苏州拜谒。此时,俞粟庐已是古稀之龄,眼患白内障,行动不便,便推荐自己儿子俞振飞随穆藕初赴上海教曲。穆藕初感念俞粟庐之德,遂安排俞振飞在自己的公司担任文书,白天工作,晚上则专心教曲。(www.zuozong.com)
俞粟庐致亲友信札
《宗门 宗师 宗风:从俞粟庐到俞振飞》
1922年初,穆藕初还发起成立了一个崭新的昆曲团体“粟社”,再一次打响了昆曲宗师俞粟庐的名号。为了不让俞粟庐的昆曲演唱失传,穆藕初特地出资请百代唱片公司亲赴苏州,为俞粟庐灌制了六张半唱片,共十三支曲目,这一功德善举也使得一代曲圣之经典唱曲得以保留下来。[1]
俞振飞(1902—1993),字涤盫,号箴非,原籍松江府,出生于苏州义巷,乃俞粟庐幼子,也是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他6岁从父习曲,14岁登上业余唱台,除其父外,还曾先后拜昆曲名家沈锡卿、沈月泉等学艺,精通昆曲戏二百余折。此后,他一直遵循父亲教导,于昆曲艺术方面身体力行,刻苦用功,勇猛精进,终于将昆曲“清曲”与“剧曲”熔为一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出昆曲“俞派”,成为一代宗师。松江俞氏父子也为上海昆曲文化之传承与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之功绩。
俞振飞
[1] 唐葆祥:《江南曲圣俞粟庐》,《中华戏曲》,200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