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其昌与松江画派:明末清初绘画创作的帷幕

董其昌与松江画派:明末清初绘画创作的帷幕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烟江叠嶂图》(局部)《秋兴八景图》之三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以董其昌为实际领袖的“松江画派”,也由此拉开了明末清初绘画创作走向鼎盛的帷幕。以董其昌为主要代表,“松江画派”在笔墨和意境方创造出了深具地域性、主观表现性的绘画风格,从而催生了明末清初画坛新风尚的出现。时至今日,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画家所总结和开创出来的中国绘画基本范畴与原则,依然得到世人的认可与仿行。

董其昌与松江画派:明末清初绘画创作的帷幕

董其昌画像

2018年12月25日,筹备长达三年之久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终于在松江区醉白池公园内举办了开馆仪式。松江书画文脉绵延千年,源远流长,曾出过陆机、陆云、张翰、赵孟頫、管道升、任仁发、曹知白、柯九思、杨维桢、莫是龙、陈继儒、沈荃等多位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书画名家。其中,作为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一代书画大师,董其昌影响了明清以来四百多年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方向,也成为近代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董其昌的故乡,松江区以其书画艺术为主线,建立专门性艺术博物馆对其进行纪念与作品展览,不仅是对松江地区优良人文传统与深沉历史基因的一种保护传承,更是松江区厘清“上海之根”历史地位、充分挖掘自身江南文化元素,对标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要求,实现“人文松江”建设计划的坚实一步。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出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属闵行区马桥镇),其祖上虽为松江望族,但幼时家寒,17岁时方靠他人资助考取秀才。据说,松江府试发榜时,董其昌自感文章得意,必能一举夺魁,但不曾想竟屈居其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乃松江知府衷贞吉嫌其答卷字迹不佳,故有意降格为之。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便发愤学习书法,他以唐代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历经十多年刻苦努力,终于在书法丹青上突飞猛进,取得巨大进步。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35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并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充皇长子朱常洛讲官。但一年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董其昌此举乃以退为进,明哲保身。直到明光宗(即原皇长子朱常洛)继位,董其昌才以帝师身份重新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明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了,继任的明熹宗无德无能,由魏忠贤等权奸把持朝政。

董其昌临颜真卿《多宝塔帖》

《栖霞寺诗意图》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即退隐,“家居八载”。明思宗即位后,魏忠贤被捕自缢,由于董其昌在朝廷中颇具清誉,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77岁的董其昌第三次被起用。但仅过了一年,朝廷内部就在魏忠贤余孽鼓动下掀起了党争,排斥东林党人,与东林党交往密切的董其昌在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又一次请求退归乡里。从35岁走上仕途到80岁告老还乡,董其昌只为官18年,归隐却长达27年,他将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运用得出神入化。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在松江府城内寓所逝世,享年82岁。由于他历仕四朝、声誉极佳,死后仍然得到追谥,南明福王政权在倒台前,还特地因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頫相类,乃授予其与赵孟頫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世因此尊称“董文敏”。(www.zuozong.com)

董其昌一生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他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董其昌曾以佛家禅宗喻画,提倡所谓“南北宗”论,是“松江画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他的书法作品也能够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因而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他在用笔上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此外,他对用墨也十分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据说,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也都以董其昌书法为宗,倍加推崇、偏爱,甚至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致使董书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烟江叠嶂图》(局部)

《秋兴八景图》之三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

以董其昌为实际领袖的“松江画派”,也由此拉开了明末清初绘画创作走向鼎盛的帷幕。“松江画派”又称“云间画派”或“华亭画派”,乃晚明时期顾正谊、孙克弘、董其昌、沈士充、陈继儒、赵左、莫是龙、蒋蔼等人分别创立之“华亭派”“云间派”“苏松派”的总称,其中,董其昌为执画派牛耳者。“松江画派”在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继后的绘画流派,它针对“浙派”末期出现的“板、硬、秃、拙”,以及“吴门画派”末期出现的“细弱、烦琐、甜腻、纤媚”的画风,适时推出了自己的绘画创作理念和方法,创构出明确的绘画史观,匡正日益衰颓的绘画习气,并开始了具有变革性的新绘画创作。以董其昌为主要代表,“松江画派”在笔墨和意境方创造出了深具地域性、主观表现性的绘画风格,从而催生了明末清初画坛新风尚的出现。

不仅如此,“松江画派”关于笔墨运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亦可以看作是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水岭。“松江画派”将哲学宗教文学、书法等各种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吸纳进来,为中国绘画创作提供了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精神能量,并将中国绘画推进到了新的境地和范畴,使文人画的精神层次获得了巨大提升。“松江画派”开辟出来的主观性、抽象性、表现性,以及高度注重笔墨质量的绘画创作方向的选择,强化了中国绘画的固有特色和文化优势。时至今日,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画家所总结和开创出来的中国绘画基本范畴与原则,依然得到世人的认可与仿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