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大型综艺纪录片——《国家宝藏》意外掀起收视狂潮,这档节目每期都会介绍一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在第七期上,上海博物馆推出了三件馆藏之宝,其中之一就是宋代华亭县巧匠朱克柔所制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当图卷在电视荧幕上徐徐展开,无数电视机前观众为其精美细腻的图案和巧夺天工的织造技术所深深折服。为何上海博物馆要将这件缂丝作品列为镇馆之宝?它究竟出众在何处?它与其他的织绣作品相比又有何不同?以下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曾经流行于松江一地、但现已失传的缂丝技艺及其发展历史。
缂丝《莲塘乳鸭图》
《莲塘乳鸭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缂丝是我国古代一种精湛的丝绸织造技术,由该手法所完成的作品,往往被视为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一词,由于“缂”字较生僻,所涉专业性又强,在古代典籍中经常就其读音而讹作“刻”字。实际上,该手法既不用刀,也无须刻凿。明人周祈所编《名义考》即云:“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那么,缂丝技艺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古代史籍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缂丝的织造方法不同于刺绣或织锦,它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所织成的平纹织物。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但不贯通全幅,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从而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之形象,此即所谓“通经断纬”也,古人常因此而形容缂丝作品“如雕镂之像”,而且其成品之花纹可以做到正反两面如一,颇为神奇。
缂织工艺组织图(于颖绘制)
也正因为如此,一幅缂丝作品往往倾注着织造者大量的人力和心血,有时为完成一件大作品甚至需要耗费一年乃至数年时间。但作品一旦完成,往往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这些作品一般立体感很强,加上其题材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故其艺术价值堪比名家书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元以后,皇家御用织物也喜用缂丝,进一步导致民间存世精品极为稀少,因此,世间便有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乃织中之圣”之盛名。然则,此种技艺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呢?
根据专家分析,我国缂丝织物在商代时应已出现且制作水平不低,但这一论断,仅是从甲骨文词汇之字形字义推衍而出,并无实物证明。在我国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中,都出土了汉代时期的缂丝毛织物,形质颇为精美。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又出土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据考证,此为公元7世纪左右的舞俑腰带。接连在新疆地区发现缂丝实物,不得不令人推测,缂织工艺很有可能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古缂毛技艺。不过,缂丝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仍缺少足够的历史论据。(www.zuozong.com)
入唐后,关于缂丝工艺的记录就已详细起来。根据史籍所记,缂织技法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此外,也有“掼”“构”和“搭梭”等缂织法。唐代时期的缂丝织物,其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尚未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北宋的缂丝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出“结”这一戗色技法。缂丝除用作衣物装饰外,还广泛用于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其用途得到进一步扩展。
尤其到了北宋晚期,受皇室趣味和宫廷院画之影响,缂丝从单纯实用的领域脱窠臼而出,转向了层次更高的欣赏性艺术品制作领域。而在两宋更替之时,随着政治和经济中心之南移,缂丝也逐渐由北方生产基地——定州(今河北定州市),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松江府成为其新的生产地,遂有“北定州,南华亭”之语。前面提及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莲塘乳鸭图》就产自松江,而其作者正是该时期松江府华亭县缂丝名家朱克柔。据传,宋徽宗赵佶对她极为推崇,并在她的另一幅早期织品《碧桃蝶雀图》上曾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朱克柔,女,名强,字刚,生卒年现已不详,但其出生应不迟于北宋宣和年间,而其缂丝创作活动则应持续至南宋绍兴年间。据说,她家境贫寒、自幼苦学女工,终以缂丝闻名于世。明代收藏家安仪周《墨缘汇观·名画》有云:“(朱克柔)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为罕见”,“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
两宋之交,正是在朱克柔等一批能工巧匠手中,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迎来了第一次高峰。进入南宋后,江南地区的缂丝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大部分缂丝作品均取材名家书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织匠的竞争创新中得到灵活运用,除原有技法外,织匠们还发明出“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参和戗”等各种新技法,使得缂丝作品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层次更趋立体灵动。
元代时,由于审美旨趣迁移,缂丝艺术被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官服之上,并开始采用金彩,风格趋于简练豪放,从而一反两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后来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影响甚大。明初,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骤减。但明成化年间,宫廷奢靡成风,民间争奇斗艳,缂丝生产再趋繁盛,织匠大多摹缂沈周、唐寅、文徵明等人之画稿。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后期我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江南地区也出现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缂丝在面料选用、技法创新方面更加别出心裁,终于形成别具一格的“明缂丝”。这些风格一直延续到康乾盛世,但晚清后,受内忧外患之苦,缂丝工匠迅速凋零、工艺陆续失传,缂丝工业出现濒临灭绝的状态。
令人扼腕的是,作为曾经的缂丝生产重镇,松江一地的缂丝技艺自近代以来便逐渐绝迹了。目前,只有苏州、南通等地还有一些缂丝艺术室和小型生产厂家。前不久,苏州市已将当地缂丝织造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陆续为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起了传承工作室。我们细细欣赏着电视荧幕上所展示的《莲塘乳鸭图》,图中红荷白鹭相伴,翠鸟青石相栖,荷花造型丰满,雌雄双鸭游悠,身旁紧随一双乳鸭儿女活泼纯真,可爱稚拙,整个画面生动温馨,色彩层次变化丰富,让人不禁叹为观止。这幅古代松江人织就的旷世作品如今已成绝响,倘若假以时日,学成而归的当世松江人能够再次创出精品,使缂丝技艺荣归故里,这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