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
——《论语·子路》
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
——西汉·陆贾《新语·术事》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周易·下经夬传》
品格故事
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离不开他的知人善用,也离不开功臣们的谋划决断,更离不开君臣处事时的默契无间。
在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房玄龄就已经是他的左膀右臂了。但那时杜如晦还只是秦王府的兵曹参军。当时秦王身边很多幕僚被调任到地方,房玄龄对秦王说:“调走谁都没有关系,但杜如晦是个辅佐帝王的人才,如果您想有所作为,就一定会需要他。”秦王听从了房玄龄的建议,将杜如晦留在了自己身边。
征战期间,秦王曾因派谁去向父亲李渊说明战况而忧虑。杜如晦说:“房玄龄比我更合适,这并不是我的长处所在。”于是,秦王经常派房玄龄入宫向高祖细表战况。高祖曾感叹:“虽然我与世民相隔甚远,但每次听玄龄细禀,就好像是我在与世民面谈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天下平定后,秦王功名日盛,遭到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排挤。秦王府中人人自危。房玄龄找到杜如晦说:“秦王的功劳太大了,恐有祸事,我们应拥立秦王继承大业。”杜如晦听罢,觉得很有道理,遂同房玄龄多次秘密出入秦王府,劝说秦王诛杀李建成、李元吉。最后玄武门兵变,秦王当上了太宗皇帝。杜如晦与房玄龄在这场政变中功居首位,分列尚书左右仆射,履行宰相的职责。(www.zuozong.com)
房玄龄擅长政事,文才十分了得。他思虑缜密,害怕出差错,所以工作效率有些低下。而杜如晦在选拔人才、制定律法、构建政治机构等方面,能够对房玄龄想出的多种方案进行取舍,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他们一起辅佐朝政,在各个方面都十分契合,从不偏私,一心为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称为良相。
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不仅派太子前去问候,还亲自去探望。杜如晦去世后,每当说起他时太宗都会忍不住流泪。而房玄龄在议事决断之时总感觉少了什么,做起事来也不似以往那般得心应手。
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无法入宫,太宗不仅允其可乘轿入殿,还留其在宫中静养。房玄龄虽身在病中,但仍关心国家大事。在太宗计划征讨高句丽时,房玄龄带病上书分析种种利弊,阻止太宗征讨高句丽。
太宗时常感叹,有房、杜这样的人才辅佐自己真是大唐之幸。房、杜二人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不仅在群体中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更体现出了团体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坚守自我,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自卑;积极和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团队中每个人的才华和潜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推崇的优良品格。
品格传承
陈独秀和辜鸿铭携手驱逐克德莱
1917年,英籍教授克德莱因教学质量低下被北京大学解聘,克德莱给英国首相写信,指责北大毁约。英国外交部向北洋政府发来照会,北洋政府要求北大在这件事情上妥协。
陈独秀找到“死对头”辜鸿铭,与胡适、李大钊组成教授团,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和被解聘教授克德莱谈判。
教授团的通力合作让英国政府的外交压力不奏效,克德莱又想出一招,走诉讼程序。北大聘请了民国政府前司法总长王宠惠、北大教授张耀曾作为辩护律师,最终克德莱无条件撤诉。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守旧的辜鸿铭因政见不同,是北大有名的“死对头”。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放下个人成见,摒弃前嫌,齐心协力维护了国家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