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及其后裔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便是满族的祖先,直到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从此称之满族。他们世世代代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辽阔富饶的“白山黑水”地区。满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对开发祖国边疆和巩固祖国边防,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满族是通古斯人,满族的先世很早就和中原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在南起长白山地,北抵外兴安岭,西自黑龙江上游和嫩江两岸,东达海滨及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内,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材料表明,在黑龙江右岸呼玛县十八站鄂伦春族境内,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万多年,出土石器一千零七十件,类型和加工技术与华北地区的一些旧石器有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
进入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受到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和它接壤较近的山东龙山文化影响更为深刻。在上述地区原始氏族的村落遗址中,发现许多研磨比较精致的石器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石锄、石磨盘等,其形制基本上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同类器形一致。作为龙山文化特征之一,开始制造和使用半月形的石刀,这种石刀已经影响到东北地区,发现石刀的地点有吉林、永吉、宁安、珲春、通化、桓仁等。此外,在“白山黑水”以及精奇里江、库页岛地区还出土许多陶器,其中以黑灰陶为主,这种黑灰陶正是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陶器的器形,为盆、罐、壶、钵等,也和中原地区相同。尤其是松花江、嫩江流域出土的陶鬲,具有龙山文化的风格。陶器表面的纹饰,是用划或压,以及划压结合的技巧绘制的,有螺旋纹、方格纹、乳丁纹和蓖形纹等。这些绘制技术和纹饰种类也是中原地区常见与流行的。还有出土的玉器、骨器,不少也都显示中原文化的特色,如乌苏里江流域出土的玉璧、玉珠,就同黄河流域出土的同式玉器几乎完全相同。“白山黑水”地带同黄河流域已经结成统一的文化整体,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这里原始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资料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伐纣,攻占朝歌(即河南淇县)灭商后,奉命前来祝贺,“贡楛矢石砮”。公元前1016年,肃慎“来朝”时,成王派大臣荣伯“锡肃慎氏命”。当成王东征,统一徐、淮地区时,“肃慎来贺”,积极支持成王镇压分裂叛乱的行动,于是成王再次派荣伯“作贿肃慎氏命”。而肃慎向成王进献东北珍贵的“大尘”。当时,肃慎和西周的政治关系,正如《左传》记载的“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肃慎乃是西周东北边境上的一个部族。
汉代至两晋,肃慎又称挹娄,他们居住在“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即乌桓),南邻“北沃沮”(即图们江流域)和不咸山(即长白山),“北极弱水”(即黑龙江)的广阔地带。两汉时,挹娄臣属汉朝的属国夫余(即吉林农安一带),隶汉的玄菟郡管辖,经常“遣使来献方物”。公元二世纪初,挹娄不堪忍受夫余“租赋重”的压迫和剥削,脱离夫余自立,直接同中原王朝建立联系。青龙四年(236年),挹娄向魏明帝“贡楛矢”,景元三年(262年),又向魏元帝进献许多弓箭、皮骨杂铠、貂皮等土特产品。元帝隆重接待,“召归于相府,赐其王傉奚、锦罽、绵”。两晋时,挹娄曾多次遣使前来“贡献”楛矢石砮等物,这些说明挹娄和内地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挹娄地区出产“赤玉好貂”,著名的“挹娄貂”是入贡的珍品,有时一次就进献“貂皮四百枚”。由于挹娄同中原来往频繁,不断传入中原文化。1950年,在黑龙江省依兰县挹娄人的遗址中,发现各式玉佩和精美玉石,这些正是黄河流域汉族常用的玉器,可见中原文化对挹娄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
南北朝时,挹娄又名勿吉。虽然当时中国战乱不止,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王朝时常更迭。但是勿吉和中原地区仍然保持着朝贡关系,大明三年(459年),勿吉遣使向南朝的宋孝武帝“献楛矢石砮”。同时与北朝的北魏、东魏的关系更为密切,贡使络绎不绝,有时连年来贡,或者一年中入贡两三次,贡者一次多达五百人。北魏孝文帝时,勿吉派遣乙力支来朝,报告勿吉和邻部的矛盾,孝文帝告诫他们“宜共和顺,勿相侵扰”。从东魏到北齐时期,还是“朝贡不绝”。这些都反映了勿吉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隋代,勿吉又叫靺鞨。隋文帝开皇年间,靺鞨多次“相率遣使贡献”,文帝得知靺鞨“与契丹相接,每相劫掠”,便向来使说“宜各守境土,岂不安乐,何为辄相攻击”,使者听命,“高祖因厚劳之”。隋炀帝时,靺鞨头领率其部内属于营州(即辽宁省朝阳县),他死后由其弟突地稽“代总其众,拜辽西太守,封扶余侯”,授“右光禄大夫,”“每有战功,赏赐甚厚”,命为“总管”。到了唐初,突地稽又因战功,拜左卫将军,赐姓李氏,封蓍国公,徙其部到幽州的昌平城定居。
唐朝,靺鞨和中原王朝的关系进入新的时期。早先靺鞨内部“各自有长,不相统一”,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七部。到7世纪中叶以后,其他各部分别归附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南与渤海国显德府界,北至小海,东至大海,西至室韦,南北约二千里,东西约一千里”。由此可知,黑水靺鞨分布在黑龙江流域。自唐初以来,黑水靺鞨就和唐朝通好,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建立“黑水州”行政机构。开元十年(722年),唐朝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一带设置勃利州,任命当地靺鞨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自此唐朝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管理。开元十四年(726年),增设黑水都督府,任命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等职。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授黑水都督为云麾将军兼领黑水经略使。都督、刺史皆归幽州都督统辖,不久改由平卢军节度使辖制。与此同时,唐朝政府“仍置长吏”,直接参予、监督、指导管理地方行政,行使主权,这里成为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靺鞨的粟末部,位于其他六部的最南端,分布在松花江、辉发河一带,该部首领乞乞仲象,被武则天封为震国公,他死后由其子大祚荣接替。大祚荣时期,统其部众,兼并周围各部,势力日益壮大,建震国,自号震国王。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派遣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便“遗子入侍”,以表诚意。开元元年(713年),唐朝在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特派鸿胪卿崔忻前往,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并册拜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于是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可见历史上所称“渤海国”乃是因唐的册封而得名。这是满族先世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地方政权。关于这次册封活动,当崔忻回京时,路经旅顺,在黄金山麓的井栏上刻石留念,写道:“剌持书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个奉使遗迹是唐朝政府此次册封的历史见证。
渤海全盛时期,管辖地区东抵日本海,西至辽宁开原,北邻黑水靺鞨,南接高丽。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渤海统治了二百多年,政治上,它和唐朝保持臣属关系,渤海经常派王子或特使入贡述职,唐朝政府也不断派人前往渤海,了解地方情况,册封其国王或官吏,交往频繁,在此期间据统计,渤海向唐朝贡多达132次,而唐朝派往渤海的正式敕使前后共有19次。如太和七年(833年)秋,唐文宗遣幽州卢龙节度副使张建章等人赴忽汗州,当时陆路为契丹所阻,他们便“方舟而东”,经辽东半岛北上,第二年秋到达忽汗州,渤海王彝震得知张建章“赍书来聘”,以“重礼留之”,于是“岁换而返”,临行时“王大会以丰货宝器名马文革以饯之”,太和九年(835)年秋天回到内地。张建章回来后,把沿途特别是在渤海期间耳闻目睹的情况报告朝廷,并撰写《渤海国记》三卷,“备尽岛夷风俗,宫殿官品,当代传之”。经济上,渤海承担向唐朝贡赋的义务,“每岁遣使朝贡”,为了加强和中原的商业贸易,特派遣王子赴长安要求“互市”。文化上,渤海“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并参加考试。还派专人和留学生抄录汉文书籍,如《三国志》、《晋书》、《唐礼》、《三十六国春秋》等。所以当时渤海通行的文字“大抵汉字居十之八九”。此外,在工艺美术方面也竭力模仿唐的风格。甚至唐朝盛行的佛教也被引进渤海地区,建筑的寺庙同内地一样。吉林敦化六顶山出土的《渤海贞惠公主墓碑》,贞惠公主是渤海王大钦茂的二女,碑文用汉文写成,文体也是唐代的风格,如把王女称公主,王墓称陵,国王称圣等,这些都是学习唐朝的。1971年,吉林和龙渤海古墓出土的金器,许多金饰品的形制都显示出唐代的特色。由上可见,渤海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极为密切,正像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国》一诗中咏颂的:“疆理虽重海,诗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留中华。”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反映渤海和唐朝、满族先世同汉族人民早就是一家人了。(www.zuozong.com)
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在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中毁灭了,各地的地方势力乘机而起,建立封建割据政权,于是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战火纷飞的混乱时期。居住在东北的契丹族开始兴起,其领袖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向四周扩展。五代时,靺鞨改称女真,渤海势力日渐衰落。天赞五年(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黑水靺鞨相继归顺。阿保机在渤海故地建立东丹国,以其子图欲为国王,每年索取“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遭到渤海遗民的反对,于是“诸部多叛”。契丹统治者索性把大批渤海遗民迁移到临潢(即内蒙古昭盟巴林左旗)、东平(即辽宁辽阳),还有一部分人逃往朝鲜,留下的人极少。这次强迫迁徙的结果,造成满族先世靺鞨人经过二百多年辛勤创造的渤海文化,受到毁灭性的大破坏,渤海故地变成一片荒凉的废墟,原居北面的黑水靺鞨部,有些部众开始南迁,来到渤海故地重新经营开发。
公元947年,契丹建元大辽,年号大同。辽对东北的女真管理十分重视。把女真分为两部分,开原以南,称为“熟女真”,开原以北,称为“生女真”。“熟女真”在辽东和内蒙地区,隶属辽朝南枢密院下属的东京道管辖,设置州县,编民入籍,这部分女真人很快被融合了。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的“生女真”,隶属辽朝北枢密院所属的东北路统军司、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咸州汤河兵马司管理,各部经常向辽纳贡,进献马匹、貂皮、东珠、砂金、人参等名贵土产。
辽代,女真人不断起来反抗辽统治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到了12世纪初,居住在松花江流域原属黑水靺鞨的后裔女真的完颜部,在杰出领袖阿骨打的领导下,逐渐统一各部开始兴起,其势日盛。辽天庆四年(1114年),阿骨打兴兵伐辽,辽兵大败。第二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即黑龙江省阿城县),这是满族先世继渤海之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天会三年(1125年),金灭辽后,兴兵南下攻宋。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皇统元年(1141年),金迫使南宋订立“绍兴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贞元元年(1153年),金迁都燕京,以对南宋和西夏采取防御及攻势,为了加强和巩固新占领的华北地区的统治,便学习汉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和各级官制都进行改革,随之把大批女真人迁入关内,同汉族杂居,借以监督和控制汉族人民。但是他们与汉人相处,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随汉俗,不久就和汉族融合了。
虽然金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了,但是金对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也加强了管理。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分别设置了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胡里改路。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至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区为边。”据1975年黑龙江文物考古工作队发现,蒲与路治所在黑龙江省克东县古城。由此可知,金的北部边疆火鲁火疃谋克在此北三千余里,当在外兴安岭一带。近人在黑龙江、特林、哈巴洛夫斯克地区,发现很多金人的遗物,有刀剑、石臼及砖塔。1973年发现一枚“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这是金政府授给绥芬河地区一个百户的官印。1977年在黑龙江省又发现一枚“胡里改路之印”,金代胡里改路的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的依兰县境内,管辖乌苏里江一带。又如《满洲金石志补遗》收录的“合懒乌主猛安印”模,这是金政府发给合懒路下属的一名千夫长的印信,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地区是金的行政管辖区。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同内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女真人古墓里出土的“郎姓石印”,正是当时女真人流行改汉姓的物证。据《金史·国语解》记载,女真人奚烈氏改汉姓为郎。古墓里还发现宋代名窑出品的瓷器,以及精美的织绵等物,这就反映了两个地区的密切关系。
12世纪,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兴起。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各部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从此,蒙古族建立了封建国家,不断向四周扩展,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分三路进攻金朝,“是岁,河北郡县尽拔”,第二年金朝被迫迁都汴京(即河南省开封市),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皆为蒙古占领。此时,金咸平招讨使蒲鲜万奴在咸平(即辽宁省开原县)自立,建立东夏国,年号天泰,不久东迁南京建都(即吉林省延吉市),统辖南京、开元、率宾三路,直到元太宗六年(1233年)蒙古兵攻占南京,蒲鲜万奴被俘,东夏国灭亡,至此整个东北地区都置于蒙古统治之下。
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又灭南宋,结束了从五代以后宋、辽、夏、金长期分裂割据对峙的局面,出现了统一的元王朝。
元继金统治东北的女真族,在这里设立辽阳行中书省管辖辽阳、沈阳、广宁、大宁、东宁、开元、合兰府水达达七路。开元和合兰府水达达路专管女真地区事务,下设挑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邻及孛苦江五个万户府。1977年在黑龙江省发现一枚元代“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印面为八思巴文(元代蒙文),“达鲁花赤”是元代官员的名称,这方官印说明元朝政府对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朝还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特设东征元帅府,管理特林地区和库页岛。元朝对女真采取“设官牧民,随俗而治”的办法,并向女真人征收赋税,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合兰府水达达等路给元朝交纳赋税“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一般征收实物,如貂皮、皮革、海东青等土特产品。元朝政府为了守卫边防、开发女真地区,加强和内地的联系,积极开辟驿站,据统计辽阳行省的驿站有一百二十多处,并鼓励女真人开荒屯田、政府还发放“牛畜、田器”,从而促进了女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