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笔、砚,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唐代大文士韩愈曾著有《毛颖传》,把纸、墨、笔、砚戏谑地加了代称,如称毛笔为“毛颖”、称纸为“稽褚”、称墨为“绛人”、称砚台为“陶泓”。古人还有将纸、墨、笔、砚封侯取名的拟人化戏称,如《文房四谱》记载:“管城侯毛元锐,笔也;即墨侯石虚中,砚也;好臝侯褚知白,纸也;松滋侯易玄光,墨也。”大约从明朝开始,人们又称它们是“文房四宝”。据《明一统志》记载:“四宝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新安志》云,歙县文房四宝,谓纸、墨、笔、砚也。”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酬张司马赠墨》诗云,“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颇为形象地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唐代制墨的画卷。我国古墨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西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述古书法纂》),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其实,在商周时代,已用墨在甲骨和竹简上书写文字了,当时的墨是用天然石炭如煤炭等制成的,古人称为“石墨”。“石墨”在使用时须用研石在砚中将它磨成粉末,再兑水稀释成墨汁。所以西汉墓葬出土的文具中常有研石。汉代蚗麋(今陕西千阳县)所产墨被推崇为优质墨,人称‘蚗麋墨”。据《汉官议》议载,当时做尚书令、仆、丞、郎等官的人,每月发给一枚。东汉时,出现了松烟墨,书写效果远胜“石墨”,所以到了三国以后,石墨就被淘汰了。所谓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上以漆、胶制作,西晋陆机所写《平复帖》,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但字迹仍清晰醒目,这是世界上保存下来写在纸上的最早墨迹了。
说到笔,我国素来有“恬笔伦纸”之说。就是指“蒙恬造笔”的故事。其实毛笔并不是蒙恬创制的。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遗物都证明,早在蒙恬之前,笔就已经存在了。1954年,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一座战国时期的木椁基中,发掘出一支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的,用细小的丝线缠住笔头与笔杆,外面涂漆加以固定。这可以说是我国存世最古的笔了。至于蒙恬所造的秦笔,从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实物来看,只是在战国毛笔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后的结果。
中国人何时用砚台,至今恐怕还是一个谜。作为研墨工具,砚台是伴随着墨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大量的考古遗存看,无论是西安半坡,还是宝鸡北首岭等处,都曾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由于制作粗糙,造型简单,很难称得上后世意义上的砚台。193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了一套古代绘画工具。考古专家在一个原始人的骨架旁,发现了一块石砚,上面还盖有石盖,掀开石盖,砚台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砚台旁有黑色颜料(氧化锰)数块,以及灰色陶质水盂共五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彩绘陶器工具。姜寨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比较完整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把砚台的历史上推到五千年前。(www.zuozong.com)
纸、墨、笔、砚、在明代以后,由于它们已日趋完善,成为文人学子们从事文化创造的需要工具,被称为“文房四宝”,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倘若没有它们,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的传播就是不可想像的事了。
摘自《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