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发明以后,不久就被人们应用到武器上,唐末宋初发明的火药箭,是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早期形式。公元1000年,有个叫唐福的,还制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献给宋朝廷。火药武器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了火药的研究和大规模生产。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一书记下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三种火药武器药烟球、蒺藜火球和火炮的配方:如制药烟球用焰硝三十两,硫黄十五两,木炭五两,外加巴豆、砒霜、狼毒、草乌头、黄蜡、竹茹、鮉茹、小油、桐油、沥青等。宋代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战争接连不断,促使火药武器发展得很快,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如何利用火药的大爆炸性能。北宋末年,人们制造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力比较强的武器,1126年,宋朝李纲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的围攻的。震天雷是一种铁火炮,它的外壳不再象以前一样是布壳、皮壳,而是铁壳,铁的强度大,爆炸威力也更强。《金史》中曾对此作过生动描绘:“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以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卷一一三《亦盏合喜传》)。火药性能利用的转化标志着火药的制造进入成熟阶段。
在我国,火药除使用于武器制造外,还应用于娱乐方面,主要就是爆仗、流星、烟火这些游艺。在这方面,虽然古书也提到“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事物纪原》),但更多的记载是在北宋以后。《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宫中放爆仗和烟火,《会稽志》书中也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有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梦粱录》中讲得更详细:“十二月有卖爆仗、成架烟火之类。”大约在三、四十年前,我国民间还有在一、二丈高的木架上施放的烟火,这种烟火与今天施放到空中的烟火不同,时间可以长达二、三小时,其间可以出现各色灯火、流星、爆仗等,有时还有重重帷幕下降,出现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布景。另外宋朝还有“地老鼠”等火技,据说在宫中施放时,“地老鼠”喷着火在地上乱窜,曾使宋理宗的“母后”大吃一惊。元朝的大书法家赵孟瞓还专门写过一首赞美当时烟火的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火霍火霍喧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可见当时施放烟火时的壮观情景。明代的杨循吉在一首除夕诗中提到“火戏有梨筒”。梨筒后世又叫梨花筒或兰花筒。它是把火药和铁屑的混合物装在或大或小的竹筒里,筒的顶头有一根引线。点火后,火传人筒中,火药燃发,喷出几丈高的火焰,铁屑燃烧,发出兰花状火星,甚是好看。
(吴修艺)(www.zuozong.com)
摘自《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