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赵县城南5里的氵交河上,有一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石桥。这座石桥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从远看去,犹如初露云端的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尽管经历了1300多年风风雨雨和无数次洪水的洗刷和冲击,依然挺立在河面。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赵州桥。
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最早的石拱桥是公元282年在河南洛阳东建设的“旅人桥”。而保留到今天的最早的则是赵州桥。赵州桥的设计和监造者,是一位普通的工匠,名叫李春。李春考察了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和氵交河的地质特点,和其他工匠一起,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并大胆创新,突破旧的传统,将桥设计为全长50.82米,宽9.6米,中宽9米,主拱券净跨度长37.4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把我国古代建桥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李春之前的工匠造长桥,大都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又妨碍洪水宣泄,加之立在水中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也容易坍毁。李春认真分析了多孔桥的利弊,毅然决定采取单孔长跨石拱型式,河心不立桥墩,将石拱跨径加大到37米多,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壮举。
在拱的形式上,按照常规的设计,如果采用半圆形,拱顶将高达20米,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吃力而不方便。李春创造性地改用平拱形式,把桥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由于桥面坡度平缓,建筑时用料省、施工快,增加了桥身强度和稳定性,也给车马行人带来很大的便利。考虑到当时的氵交河夏秋季水势很大,李春还改变了历来拱肩上实填沙石的建筑型式,在大拱券的两肩上各设两个小拱,既节省石料,减轻自重,更增加了泄洪能力。这种桥型,比欧洲19世纪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年。(www.zuozong.com)
桥洞通常采用“纵联式”砌法,就像砌墙那样,各层石块相互交错,一层层往上砌,最后形成的桥洞是一个整体。还有一种“并列式”砌法。这种方式是先并排砌成许多道窄券,最终合成一个整券。由于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没有联系,因此不如纵联式坚固,一般也就不为人们所乐于采用。李春认为纵联式虽然坚固,但是只要有一块石块坏了,就会影响整个桥洞,以致造成整体倒塌。而并列式的桥券,坏了一块石块,只是坏了一个窄券,不会影响整体,修补时交通也不用中断。所以他大胆地采用了并列式,全桥由28道小券并列而成;同时又吸取了纵联式的优点,即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从而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独特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固效果。赵州桥建成后,舟楫在桥下航行,车马在桥上通过,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漫长的岁月逝去了,赵州桥历经风雨洪水的侵蚀,八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的袭击和漫长岁月的考验,仍巍然横跨在氵交河上。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这一古代名桥进行了彻底维修,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人们还继承和发展李春的建桥经验,创造出更加雄伟壮丽的“双曲拱桥”和“双曲连拱桥”新桥型。
摘自《中国上下五千年博览》(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