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字狱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其间因为文字原因而被杀的文人、学士、官员数以万计。
一、文字狱的兴起原因。
明代文字狱发生在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之际,这一复杂的时代背景是文字狱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与朱元璋的个人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而言:
1.部分文人士大夫的不合作态度。
明朝初年,对新兴王朝采取不合作态度的文人士大夫主要出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他们蔑视朱元璋的出身,因而拒绝与出身低微的明太祖合作;二是有的文人士大夫做过元朝的官,出于对前朝的忠心,以及地主与农民对立的立场,对朱元璋怀有仇恨,不肯为朱氏江山的稳固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朱元璋对于不合作的文人士大夫,要么“诛其身而没其家”,要么用严刑酷律逼迫他们出来做官,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2.朱元璋的个人因素。
朱元璋出身穷苦,做过和尚,参加的是被称为“贼”、“寇”的红巾军,没有显赫的出身可资夸耀。他做了皇帝以后,一方面卖弄自己与汉高祖一样,以布衣夺得天下;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出身和经历又很忌讳,讨厌别人谈论他的家世,也特别讨厌与和尚有关的“光”、“秃”,与“贼”、”寇”相似的“则”、“道”等字词;他在文字上的吹毛求疵,使得庆贺谢恩表笺中的“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也被理解为是对自己的讽刺,因而大兴文字狱。
3.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www.zuozong.com)
以淮西(朱元璋出生地)人为主的武将集团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明朝建立之后,朝仪、军卫、户籍、学校等制度规则均出自文人之手,使朱元璋日益注重文人,认为“马上可得天下,而不可马上治天下”。文人得势引起了武将的嫉妒。朱元璋原本就对不合作的文人十分不满,在武将的挑拨下,更增加了对文人运用文字动机的怀疑。因此,他按照自己的政治标准和文化水平理解各种文字。文人写字,随时可能因为犯忌而受到严刑处罚。
明代文字狱的初始阶段主要限于朝廷之上、君臣之间;后来扩展到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禁忌。例如禁止取名使用天、国、君、臣等字,禁止民间沿用习惯的称呼,例如不准称医生为大夫、郎中等等。违者都要受到重惩。
二、文字狱的影响。
文字狱是朱元璋“以猛治国”的突出表现。一方面他用残酷的刑罚清除思想分歧,巩固统治;另一方面继承科举制,钦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规范课本,规定用八股文体答题,不许有个人见解,只能代“圣人立言”。这是文字狱的直接后果。以文字犯忌而对文人大肆屠杀,用八股文取士禁锢社会思想的发展,使统治思想日渐僵化,统治机构也日益腐朽,这并不利于朱氏的统治。
总之,文字狱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伴随封建专制权力不断集中而产生的必然后果。明代文字狱标志着皇帝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唯一主宰,封建集权政治发展到极致。
摘自《历史学习》199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