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本来是为歌功、颂德、纪事而立的,后来逐渐发展到为诗词、文章、绘画而设置。在我国一些名山胜水、城廓街坊、墓前桥畔、庭园寺观,到处可见。从先秦到今天,碑刻荟集了历代手迹,各家精粹,为后人研究历史,学习书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
碑有古今,碑文也有长短。在现存的碑石中,碑文最长的要算是西安碑林中唐代的开成石经了,在一百多块碑石上,镌刻了六十五万多字的经文,好象一部等待装订的石质活叶文选。苏州灵岩山麓有一块“韩蕲王碑”,是为纪念抗金名将韩世忠而立的,上面竟刻了一万四千多字的长文。可以想象,镌刻这么长的碑文,确实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在我国,最短的碑文只有一个字。比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有一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鹅”字碑;福州鼓山上有一块宋代学者朱熹题刻的“寿”字碑;厦门南普陀寺内有清代名流镌刻的“佛”字碑。从字数上看,这些独字碑文未免太短,但是由于它们出自名家手笔,因此,仍然是难得的艺术珍品。(www.zuozong.com)
不过,独字碑文还不能算是最短的,因为我国现存的碑文中,还有不少无字碑,比如陕西省乾陵的无字碑,安徽省凤阳明皇陵前和泰山顶上的无字碑。这些无字碑并不是立碑者一时的疏忽,而是另有一番苦心的。碑上虽然没有一笔一划,却令人揣摩玩味不已。乾陵的无字碑,是武则天生前所立。她自以为非常了不起,原指望立下这块石碑让后人对她歌功颂德,然而没有一个人肯写一个字。明皇陵的无字碑,是朱元璋所立。朱元璋在这块碑对面的一块碑上,大书特书他的功业,而这块碑却空着,意思是说他的祖辈功德无量,写不胜写,不如没有字,让后人去景仰揣摩。苏州玄妙观也有一块明代的无字碑,这块碑原来有文字,1403年朱棣当皇帝时,曾经命令这块碑文的撰写者方孝孺来为自己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因为抗命而被株连十族,连这块碑上的文字也未能幸免,竟被铲得一字不留。
摘自《古今中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