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籍的传播和发展:从甲骨到竹简再到印刷术,带来的新问题

书籍的传播和发展:从甲骨到竹简再到印刷术,带来的新问题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传播了知识和文明,它本身的发展,也是文明进步的记录。用甲骨和纸草编成的书,还算轻的。其实,刻在甲骨、青铜、石头上的,严格地说,只能是一种文字的直接记载方法,真正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的,就要数“竹简”了。其实这五车书,全是大捆大捆的竹简,按字数计算,只相当于现在初中生的七、八本书!现在,我国书的印刷,也还是从这种古代的基本方法演变过来的。随着书籍越来越多,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书籍的传播和发展:从甲骨到竹简再到印刷术,带来的新问题

书,传播了知识和文明,它本身的发展,也是文明进步的记录。

古代有个传说,那时候的人想把语言留住,可是既没有文字、更没有书,他们就对着一个空瓶子讲话,讲完后马上把瓶塞紧,想不让声音跑掉。今天来看,这个传说有些可笑,但是却反映了古人记录语言和思想的强烈愿望。

要有书,先得有纸,在纸没有发明前,人们是怎样“编书”的呢?在我国,人们早先把文字刻在乌龟壳和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在古埃及,他们把字写在一种名叫纸草的植物上,这种纸草是尼罗河三角洲出产的一种水生植物,人们在纸草上写字,把它卷成卷,再用细绳扎起来,就成了“书”。用甲骨和纸草编成的书,还算轻的。我国在商代以后还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这叫做“铭文”。这种“书”搬起来可不容易!大约在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有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的习惯。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存放着十个大石鼓,每个象普通圆桌那么大,每个石鼓上都刻有一首四言诗,记叙了秦王游山打猎的情形,这就是著名的石鼓文

其实,刻在甲骨、青铜、石头上的,严格地说,只能是一种文字的直接记载方法,真正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的,就要数“竹简”了。我国有句成语“学富五车”,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叫惠施的人,出门旅行总要带五大车书。其实这五车书,全是大捆大捆的竹简,按字数计算,只相当于现在初中生的七、八本书!竹子毕竟还是太笨重,过了一千年左右,人们开始在一种绸子上写字,这就是“帛书”。帛书轻是轻了,可是太昂贵。在汉代,一匹宽二尺二寸,长四十尺的绸子,相当于七百二十斤大米的代价呢!

到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终于为书籍的大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在我国的造纸术还没有传到世界各国之前,欧洲人是用羊皮当纸写字的,钉在一起就叫“羊皮书”。直到我国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以后又发展成活字印刷,书在这时才真正插上翅膀飞翔起来!现在,我国书的印刷,也还是从这种古代的基本方法演变过来的。(www.zuozong.com)

随着书籍越来越多,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位科学家作了一个统计,象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评论》的篇幅,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5年的速度增长的话,到二十一世纪这个杂志的重量就要超过地球的重量。那么,有没有简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形成微型的知识库,在针尖那么大小的硅片上,可以装入一部二十四卷本的《大英百科全书》。国外已经有人办起了手提式微型图书馆,一只皮箱可以容纳十万到三十万册图书资料。

可以想象,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无论到哪里,都可以随意读到各种书籍,因为图书馆的浩瀚藏书就在你的身边。

摘自《古今中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