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行统一观”与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基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行大课堂”
■严运楼
知行问题是哲学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议题。中国古代就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论说,宋明理学有形而上学的知行观,到清代有清代学者的道德践履,再到近代魏源、谭嗣同、孙中山等人的知行学说。马克思主义知行观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唯物性和辩证性,即把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关于认识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有所涉及,但尚未做出明确而又系统的概括。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是在汲取中国古代各种合理的知行观点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知行统一观”的科学理论。运用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一、“知行统一观”概说
中国哲学史上历代哲学家对知行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孔子曾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荀子曾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到宋代以后,关于知行问题的探讨更是如火如荼。王阳明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把“行”解释为“体究践履”、“实地用功”,“凡谓之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王船山提出“知行相须,并进有功”,“盖云知行者,致知、力行之谓也。唯其为致知、力行,故功可得而分。则可立先后之序。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又互相为成,则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有功”。
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把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关于认识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有所涉及,但尚未进行明确而又系统的概括;列宁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的灼见。
对知行范畴做出科学的概括并达到新的理论高度的,是毛泽东。毛泽东赋予“行”以现实性和社会性的性质,在更深的层次上突出了“知”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紧密联系。他把“行”与实践相对应,并揭示了“行”的能动改造世界的涵义,将其作为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形式:“在实践中实践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这既是以社会现实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又是以人民群众的能动创造为依靠。对于“行”的过程,毛泽东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的关系入手作了正确的阐释:遵循客观规律而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他还在克服唯心倾向的基础上,十分重视“知”——即理论对于“行”即实践的指导作用。“知”指导“行”的过程,是理论反映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被证明的过程,而反映实际和回到实际,都是以“行”为中介的。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以“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作为副标题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是,实践和认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一重要思想,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经验,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特别是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认识经验,进一步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总之,毛泽东把“行”对“知”的两种作用,与人类认识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中无限循环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能动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毛泽东的知行观可以说是既继承了前人,又超越了前人。
二、“知行统一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坚持从实践出发。毛泽东认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所以说,离开具体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指导具体实际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他又指出:“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根据毛泽东以上观点,开展社会实践必须分析实际的具体情况。当前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出现四个多样化,即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思想的变化,冲击着我们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就业观念、创业意识等等。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特点:喜欢和现实作比较,要求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变换角度;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善于微观体验,不善于全面的总结;追求及时地、多渠道地沟通思想,解决对社会的难点认识的问题;普遍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逆反心理等等。
这些新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针对“知”“行”脱节的缺憾,强调实践育人,依托产学合作,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联系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在帮助学生明确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扶正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下足功夫,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知行统一观”指导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从前述言论来看,对于知行关系众说纷纭,但从总的来看,他们大都重视言行或者知行的统一关系,重视实实在在的践行对于个人道德修养、事物发展的价值和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这给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行不统一,知行严重脱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种“教学做”三者割裂的倾向,教是教,学是学,做是做。“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应对考试之需;“做”则是另外一回事,并没有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在做的过程中也不注重思想教育渗透。如此一来,教成了伪教,学成了伪学,做则成了反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在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打造“知行大课堂”,面向社会这所“大学校”,利用产学合作这个“大课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自觉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知行大课堂”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品牌。(www.zuozong.com)
“知行大课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集专业学科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于一体,构建了学校—社会的合力育人新模式。
(一)大学生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
“知行大课堂”中的“知”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指大学生的道德践履和社会实践。“知行大课堂”紧紧依托学校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每年有九千名学生通过“知行大课堂”的教育平台,到企业和社会的实践育人环境中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深化认识、感悟真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大学生实践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的结合
“知行大课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育环节相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学生通过“知行大课堂”的平台,且学且思,且行且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认识的“知”,进入社会和企业开展“行”的实践,使学生理论困惑在实践中得到活生生的解答。同时又将问题与体验带回课堂,经过课堂再教育形成对理论的内化,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提高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同时,“知行大课堂”的指导老师往往会将在企业的一些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带回学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三)大学生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的党建工作的结合
“知行大课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党建工作之中,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党员争先创优教育,使广大学生亲身感受企业党员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校的党建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企业中真切的体验到党的先进性思想,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通过“知行大课堂”的教育平台,每年有近500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千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知行大课堂”成为了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
(四)大学生实践教育与主题教育主题班会的结合
学校鼓励利用“知行大课堂”平台,在企业工作现场开展各有特色的主题教育和主题班会,使学生既得到了全面的专业训练,又强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这类富有特色、内容鲜活的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了拓展新形势下经常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知行大课堂”的平台,学校每年组织近300名老师和学生出国访问考察交流,足迹遍布欧洲、北美各发达国家,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经过“知行大课堂”的实践教育,学生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自觉,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2010年3000余名学生踊跃投身加入到世博会志愿者的行列中,2011年200余名学生成为世游赛志愿者,四年来全校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达600余名。
(五)大学生思政教育师资校内力量与校外力量的结合
“知行大课堂”还造就一支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知行大课堂”师资队伍目前分三类,一类是从“两课”理论教学的指导教师;第二类是产学合作教育协调员老师,第三类是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师。“知行大课堂”中的老师既要掌握学科理论,又要十分注重实践和实务。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这三类指导教师职责明确,协同作战开展“行知大课堂”教学工作,开创性地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校内力量与校外力量的结合。“知行大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参加“知行大课堂”的学生数由试点初期的35名发展到现在的每期9000名。该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同,上航、上汽、交运、纺控集团等3000余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知行大课堂”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到社会中感悟理论,回课堂中提升理论,整合校内与校外、“知”与“行”两个课堂,升华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多年来坚持产学合作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以尽早完成社会角色转变,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在“知行统一观”指导下,依托产学合作这个大平台,开设知行大课堂,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本文作者:严云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