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莫名其妙的长沙城内大火引发的国内危机

莫名其妙的长沙城内大火引发的国内危机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沙城内,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焦虑不安,一连几日失眠,局势的危急程度超出了他的预计。不少长沙民众对谣言信以为真,甚至认为日军已经攻到了长沙郊外。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第九战区宣传队为日后宣传计,提前在市内的墙壁上用日文涂写标语,为的是一旦长沙失陷能瓦解日军的士气。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其时的长沙并不为过。而迷恋仕途的酆悌兴冲冲地赶到长沙,准备大干一场。

莫名其妙的长沙城内大火引发的国内危机

早在1938年11月,日军追击部队挟夺占武汉的余威,顺势拿下湘北重镇岳阳,战火已不可避免地燃向三湘大地——湖南。

长沙城内,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焦虑不安,一连几日失眠,局势的危急程度超出了他的预计。

岳阳沦陷,洞庭湖成了日本海军的乐园,150多公里外的长沙城一夕数惊,窜入城内的汉奸和一些惊慌失措的难民,到处散播着日军即将攻城的消息。

官员、家属、市民纷纷南逃,数以万计的伤兵、难民涌入城内,医院无法容纳,不少伤兵倒卧街头呻吟哀号,更使整座城市人心惶惶、混乱不堪。不少长沙民众对谣言信以为真,甚至认为日军已经攻到了长沙郊外。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第九战区宣传队为日后宣传计,提前在市内的墙壁上用日文涂写标语,为的是一旦长沙失陷能瓦解日军的士气。孰料,日军还未被瓦解,倒是长沙民众以为日军的便衣已经摸进了城里,原本紧张的气氛直接变成了慌乱。

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其时的长沙并不为过。

但真正令张治中寝食难安的倒不是战场上的胜败,也不是长沙城的混乱,而是几天前得到的一道密令。说起来,张治中也是久经战阵的将军,淞沪会战他与日军大战两个多月,见过大场面。眼下长沙城里的混乱也不足以让他乱了方寸,抗战一年多了,曾经历了大会战的上海、南京、武汉,又能好到哪里?

几天前,重庆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林蔚把电话打到了长沙,寒暄过后,林蔚小心地提醒道:“文白兄,就眼下时局,军委会已有意在长沙失陷时用焦土政策,委座也点头了,你最好有个准备。”

还未从震惊中缓过神,“委员长文侍参”的电报接踵而至,电文说得更直白:“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焚毁长沙!这可是张治中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武汉大撤退,面对搬迁一空的武汉,陈诚阳奉阴违也没烧,就是不愿落下千古骂名。陈诚是蒋的心腹,不管怎么做都能善后,他却不能。该如何应对?张治中愁肠百转。

11月9日,匆匆赶到长沙的蒋介石、何应钦,召集何成浚、唐生智冯玉祥杨森、张治中、熊斌、关麟征、王敬久、酆悌、徐权等30多名军政要员开会,制定下一步的抗战策略。

长沙撤守问题是绕不开的议题,在讲了第二期抗战的“焦土策略”后,蒋介石语气决绝地在会上宣布:“万一长沙不守,即刻纵火焚城。”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蒋介石望着众人惊愕的神色,放缓语气解释道:“弱国抵抗强敌的入侵,坚壁清野是以空间争取时间、保存实力最后取胜的要诀。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俄人忍痛把首都莫斯科烧光,以此击败了法军。为破日军以战养战之策略,持久抗战,必要时的牺牲也是我们要承受的。中常会也决定了坚壁清野的方针。”

说到此,他将目光转向陈诚,斥责他没按命令烧掉武汉,使搬迁一空的武汉城资敌使用。

蒋介石湖南之行的目的之一就是长沙,焦土抗战毕竟残酷,劳民伤财,这对不少心存异志或心慈手软的将领来说,能否执行到位他心中无数。

果然,一向敢于直言的冯玉祥就提出了质疑:“烧了长沙,将来我们反攻回来怎么办?”蒋介石一时语塞。这时,他的目光投向了张治中。张治中明白,斥责陈诚,质问何竟武,都是在作秀,眼下蒋介石真正的目标应该是长沙。

果然,蒋介石在听了众人七嘴八舌的各种意见后,毅然说道:“不要迟疑,为抗战大局计,要把长沙变成一片焦土。能运走的物资运走,运不走的要烧掉,无论公用和民用房屋,能烧的就烧掉,不能留给日本人。”

长沙可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城市,张治中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弄不好要成为千古罪人。他的头嗡嗡作响,最后,萦绕在张治中脑海中的只有“焚城,不资敌用”这一句话。

回想起蒋介石长沙之行和他的那些讲话,张治中相信,蒋介石这次无疑要动真格的了。

领袖就是领袖。领袖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可以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这在别人看来是痛苦,在他看来则是义务。年初,扒开黄河堤岸,实行“以水代兵”,民众死伤数百万,这一笔账虽能暂时赖在日本人头上,但史笔如铁,今后呢?

想想今日长沙焚城得由自己来执行,张治中陷入了痛苦中,这事对他来说太难了。

张治中少年时代经历坎坷,曾经流落四方,苦难的经历却在他心中积淀出厚重的情感和善良,他深知底层民众生存的不易。如今要借抗战的名义,将湘人祖祖辈辈积攒下的家业毁于一旦,别说是作为一个有血性的抗日军人,就是一个有点儿良知的人也下不了手,更何况他还是湖南的省主席、湘人的父母官。

时间飞逝如索命的钟声。他是军人,知道军令如山,他没有选择。最终,张治中找来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等人,商讨执行军委会“焦土抗战”的具体细则。

酆悌,黄埔一期生,曾任中华复兴社的书记长,曾是黄埔系中的佼佼者,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称其能力超群。但此人性格上的缺点与他能力上的优点一样突出,是个出了名的“浑不吝”,无派无系,独来独往。黄埔系中贺衷寒、胡宗南戴笠等,哪个人没有自己的小圈子?而酆悌却是孤家寡人,除了蒋介石,他也几乎不买任何人的账,这就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原本焚城这个烫手的山芋不该在他手里。几个月前,他稀里糊涂地和唐生明对调,由常(德)桃(源)警备司令改任长沙警备司令。

唐生明是湘籍名将唐生智的弟弟,从小娇生惯养却伶俐过人,虽是纨绔子弟,但生就一副豁达大度的胸怀。他广交各路豪杰,国民党各个派系、汪伪政权、共产党都与他有些交情,属于战国四公子那样的人物。武汉沦陷后,他看出长沙就是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无论如何这个长沙警备司令都是不好做的。于是他上下活动,一番游说,将长沙警备司令的担子交给了好大喜功的酆悌,自己则躲到后方优哉游哉去了。而迷恋仕途的酆悌兴冲冲地赶到长沙,准备大干一场。可怜的酆悌哪里知道,一场灭顶之灾正慢慢向他袭来。

酆悌走进省主席的会议室,一眼就望见了张治中那张愁眉紧锁的脸。张治中摆摆手,示意酆悌几人坐下。

大家都不发言,谁都明白所谓的“焦土抗战”,就是要将长沙城付之一炬。如果处理不当,掉脑袋不说,还可能背上千古骂名。

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还是由张治中打破僵局,询问大家焚城的准备情况。

酆悌牵头,其他人陆续发言。

轮到徐权,一向老练的他说:“先放警报,使老百姓逃避后再用燃烧弹放火,这样,就好像是日本鬼子烧的。”

话虽如此,可在长沙10多万人的眼皮子底下编这样的瞎话,有人信吗?

张治中见大家无精打采,只能违心地鼓励众人说:“国家危亡之秋,民众自然要做出牺牲,即便是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上面定了的事,大家无须顾虑太多,湖南3000万父老终会明白我们的苦心。”

计议已定,大家回去各自准备,拿出方案下午再碰。

下午4时,酆悌、徐权拿着焚城纲要再见张治中,焚城计划进入最后的细节阶段。3人商定由长沙警备2团团长徐昆任焚城正指挥,长沙社训总队副总队长王伟能、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任副指挥。并约定命令必须3人同时下达,以天心阁火起为号,发警报后再行放火。

晚上7时半,酆悌等人带着拟好的13条计划再见省主席。张治中批准之后,特别嘱咐说:“这个计划最好是备而不用。在敌人逼近长沙时,须先放紧急警报,待群众离开市区方开始行动。”

临了,又再三叮嘱道:“谨慎从事,不许失败!”

可长沙城此时已陷入半瘫痪的混乱状态,执行过程如果出了偏差,计划再周密也是枉然。(www.zuozong.com)

退出省主席的办公室,劳累几天的酆悌匆匆给手下布置了任务,就回公馆睡觉去了。一连几天奔波,他太累了。

几个小时后,悲剧就发生了。

11月12日,恰是辛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诞辰纪念日。晚间,长沙市政府组织数百人参加火炬游行,游行结束已是晚上10点多。长沙市市长席楚霖参加完活动,路过省政府,便走进去想看看情况。孰料,省府之内灯火通明,满地书报杂物,却空无一人。

席楚霖大惊失色,原来省政府没通知下属就已经撤走了。

席楚霖赶紧跑到警察局询问情况,警察局局长文重孚也不在。他又急忙赶到长沙市民众抗日自卫团团部,见到副团长王伟能。王伟能是焚城的副指挥,对外面的情况也不太了解,只能如实地对席楚霖说:“张主席已有重要任务给我。”

“什么重要任务?”

“指挥放火。”

席楚霖这才知道事情不妙,拔腿就走。沿途可见手执干柴和油桶的军人三五成群,源源不断地由南门进城。他感到大祸即将临头,回到家里略作收拾,就坐上汽车逃命去了。

此时,已是12日午夜。

时间不久,长沙南门三处火起。长沙警备司令部的代理参谋长许权也是焚城副指挥,他并没有接到放火的命令。第一处火起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失慎”,为保险起见,他还是要通了第2团团长徐昆的电话,不料徐昆及团副都不在团部。他只好又把电话打给了长沙警察局局长文重孚,要他派消防队救火。

文重孚刚刚睡下,不耐烦地说:“没人!警察局撤走了,消防队也撤走了。”

“警备司令部没下命令撤啊。”

“市政府叫撤的。”

真是乱成了一锅粥。许权深感事态严重,他知道放火有四重规定:一是省政府的命令,二是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三是警报器的叫声,四是天心阁上有火炬。如今,火势突起,四条里一条也没有,显然不是上面的命令。

会不会是战场情况有变,日军进到了长沙外围?为核实战况,他要通了第15集团军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却是:“前方平静无事。”

坏事了!他赶忙把电话打到张治中那里,张治中也深感意外,惊讶地说:“坏事了,我没有下命令。”

再打酆悌的公馆,电话占线。

……

此时,长沙已是四面大火。

警备司令部也被大火包围,火舌甚至窜到了许权的办公室。许权想到酆悌还在城里,便慌忙向酆悌的公馆跑去。

酆悌还在梦中,许权急忙把他叫醒。得知大火已四处蔓延,酆悌大惊失色,又急又气,泪水夺眶而出,叹道:“完了!一切由我承担。校长怎么办,我就怎么受,反正是我犯了罪。”

再说也没用了,两人在街上乱转了一阵,一切已无可挽回,便坐上汽车冲出了长沙城。

就这样,没有警报,没有疏散,一场惊天大火肆虐着燃烧了起来。时值深夜,熟睡之中的居民来不及躲避,当夜葬身火海者就达2万余众。

13日大火整整烧了一天,14日以后火势才渐渐变小,直到16日仍有余烬在燃烧。据灾后统计,全城房屋被焚毁者达56200余栋,占全城建筑的九成以上,而死伤人数则无法统计。

长沙古城付之一炬!消息传开,举国哗然。全国军民各界纷纷致电重庆,要求严办肇事者。

素来与蒋介石貌合神离的汪精卫抓住这个把柄,不依不饶,在电文中攻击蒋介石“误解焦土抗战,虐民以逞”。

何键等湖南地方派也群起而攻之,痛骂张治中,暗责蒋介石。

主政湖南的张治中自然也处在了风口浪尖。

13日午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紧急赶到长沙。见到张治中,陈诚不问缘由便气势汹汹地质问张治中。张治中推说大火的事他全不知情,定是另一系统所为。陈诚本意就是借机搞掉张治中,根本不信他的解释。在日后的回忆录里,陈诚仍视张治中为罪魁祸首,并指责其推卸责任。

面对全国的指责,迫于压力,蒋介石于16日飞临长沙。

劫后的长沙满城瓦砾,被烧焦的尸骸到处都是,幸存的人们三三两两在瓦砾场中来来去去,一边翻捡东西,一边哭骂。当时,皇仓街的粮仓余火未尽,灾民们不顾危险,在火堆之间钻来钻去搜捡粮食。

此情此景,连同几天来全国铺天盖地的指责,蒋介石心中积郁的怒火如火山般爆发了。面对陪同的众多大员,他痛心地吼道:“长沙焚毁了,精神上的打击十倍百倍于战败的痛苦,可耻、可悲莫甚于此。更痛心的是,用人不当,人才缺乏,竟至无知无能如此!”

他当即下令将本打算判刑的酆悌等人执行枪决。可怜的酆悌,虽贵为黄埔一期生,却倒在了校长的盛怒之火中。不久,酆悌、徐昆、文重孚3人在长(沙)株(洲)警备司令部里被枪决。

对于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处理,仅仅是革职留任,责成善后。这是蒋介石照顾情面,同时也是惜才,故网开一面。但湖南父老对此却大为不满,长沙街头公开张贴文字对张治中进行责难的,随处可见。其中,一副连头对联写道:“治绩云何,两大政策一把火;中心安忍,三颗人头万古冤。”横批:“张皇失措。”

不久,张治中离开了湖南,离开了这块带给他痛苦和耻辱的伤心之地,赶赴重庆,接替林蔚就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张治中还是有分量的。

长沙大火被国民党军名将陈诚称为14年抗战中与汪精卫投敌一样,最令人痛心的两件事之一。但坚强的湖南民众并未丧失抗战的信心,他们将这种战争的悲剧独自承担下来,以他们的勇敢和坚韧将长沙筑成了屡挫强敌的铜墙铁壁,成为中国抗战最为稳固的英雄城。

湖南人分明感受得到,屈原的英灵还在湖山之间飘荡,他的足迹所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无数生灵在低声吟唱《离骚》《国殇》这些悲壮深沉的诗篇。

在那些无法计数的暗夜,这种精神无疑成了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