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与当地社区关系现状及借鉴枫桥经验问题的探讨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与当地社区关系现状及借鉴枫桥经验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海外投资的繁荣,使海外投资企业从数量到质量不断优化。海外投资企业不仅要和东道国政府、商业伙伴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关系。海外投资企业面对的更多的问题是如何与当地社区沟通互动、如何消除误解、如何预防和化解纠纷,本文将其称为社区关系问题。海外投资社区关系问题的产生与传统国际投资法的制度设计密不可分。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与当地社区关系现状及借鉴枫桥经验问题的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海外投资日益增多并且投资实体遍布全球。“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海外投资的繁荣,使海外投资企业从数量到质量不断优化。海外投资企业不仅要和东道国政府、商业伙伴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源自国内的以枫桥经验为代表的处理社区关系的优秀经验能否以及如何指导海外投资企业处理社区关系,并重点研究国家将其制度化的路径。

企业在商业活动中难免对环境、劳工权利带来负面影响,海外投资企业亦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因为很多跨国公司都投资于环境脆弱且法治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对负责任的投资高度关切,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兴起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2011年通过了《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敦促企业尊重人权。[3]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人权义务进行了广泛研究,产出很多优秀的理论成果,推动了“商业与人权”议题的发展。[4]已有研究往往关注侵权行为发生后如何为受害人提供法律救济、东道国承担何种责任、母国承担何种责任、在司法救济手段之外如何利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5]然而,虽然民间社会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跨国公司批评不断,但真正发生现实损害的案例并不多见。公众对跨国公司的质疑往往是担心商业活动有损害东道国居民基本人权的危险,而不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损害。[6]还有些分歧是企业和个人在长期互动中相互博弈的结果,比如工人对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一具体损害而产生的具体纠纷。因此,尽管侵权后的争端解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并不是“商业与人权”问题的全貌。海外投资企业面对的更多的问题是如何与当地社区沟通互动、如何消除误解、如何预防和化解纠纷,本文将其称为社区关系问题。

海外投资社区关系问题的产生与传统国际投资法的制度设计密不可分。国际投资法律体制往往关注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投资保障安排,并对投资者的权利给予特别规定,但很少关注东道国的社区利益。[7]当东道国社区与东道国政府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时,海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社区的矛盾就集中爆发了。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缅甸投资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虽然得到了缅甸政府的支持,但在管道建设过程中不时面临当地民众抗议的困境,管道建成投入运营后,民众要求更多经济补偿的诉求也时有发生。[8]当然,社区矛盾并非不可化解,误解并非不能消除。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而言,预防纠纷与解决纠纷同样重要,而且都与中国的国家声誉息息相关。(www.zuozong.com)

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文献当中,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跨国公司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的问题,并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维度问题,即企业如何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9]本文则从防范和化解纠纷角度探讨海外投资企业与当地社区的关系问题,并研究将其制度化的策略,以此区别于传统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进路。枫桥经验是处理国内社区关系的宝贵财富,它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革命斗争需要,但在之后的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防范矛盾、化解纠纷。[10]2018年正值枫桥经验诞生55周年,认真总结其在调整社区关系方面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2018年4月27日,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职责不仅在于调解纠纷,还在于预防纠纷的发生,这体现了枫桥经验的精髓以及国家在国内推广枫桥经验的决心。能否以及如何将枫桥经验用于解决跨国社区关系是“一带一路”倡议带给我们的时代命题,对此本文将进行重点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