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传说,在距今约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先人先后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东夷部落联盟和苗蛮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包括炎帝、黄帝、有虞氏(舜)及商人等部落,以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活动范围;东夷部落联盟包括太皋、蚩尤等部落,以中原东部为主要活动范围;苗蛮部落联盟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部落,以长江以南的地域为其主要活动范围。
为了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同时也出于早期人类所特有的原始激情和本能,三大部落联盟在发展自身力量以及相互交往中,较多地依赖体力上的搏击,依赖军事力量的征伐。三大部落联盟之间先后发生三次规模较大的暴力冲突。第一次征战发生于东夷联盟和华夏联盟之间。东夷的蚩尤部落向属于华夏联盟炎帝部落的共工氏发动进攻,共工战败。炎帝部落因共工氏的失败而向黄帝部落求援,与其结成炎黄大联盟,与东夷联盟展开第二次征战。炎黄联盟于涿鹿之野大战蚩尤部落,蚩尤被杀。第三次,炎黄联盟内部发生分裂,相互大战于阪泉,炎帝兵败,黄帝获胜。
在这种金戈铁马、血肉搏击的时代,部落联盟若要维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保持在相互征战中不被消灭,其首要任务在于实现其内部的有序和力量的强大。不同部落之间各自相对稳定的地域,部落自身所具有的排外心理,使得人类本身天造地就的血缘关系在作为部落联盟内部联结纽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黄帝部落联盟在先后战胜蚩尤、炎帝之后,迅速拓宽疆域,扩展力量,散落于各地的诸多小部落、氏族,纷纷拥戴黄帝为中原盟主,因而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以黄帝部落为核心的部落大联盟。这一较为巩固的部落大联盟采取对外征战的方式,继续扩展势力,东征夷族,南伐苗蛮,向长江流域发展,先后形成陶唐氏、有虞氏、有夏氏的部落联盟。作为黄帝的后代,尧、舜、禹相继成为这个中央部落联盟的首领。(www.zuozong.com)
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先民已从狩猎、采集经济进入到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原始农耕经济。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得原先因渔猎、采集而经常处于迁徙状态的原始人群有了相对固定的生活栖息地,也使得他们有了相对过剩的生活资料,进而促成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形成。
由于进行战争和组织生产的需要,在部落联盟内部形成越来越多的公共职能,并无例外地通过由血缘关系作为组织框架的原始共同体加以安排。随着公共职能的不断强化,社会分工渐趋细致,血缘关系也具有社会共同体联结纽带和社会成员等级身份划分标准的双重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