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荷属东印度及海峡殖民地华人秘密会党是什么时候由中国传入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著述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秘密会党——“天地会”(或称洪门。有关洪门的源流,历来说法不一,因为它化名较多,有三点会、三合会、三河会、添弟会、致公堂、红帮等等;另外众多分支尚有别名。但该会一致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82]传入上述两地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前期,但具体何时传入则尚未见准确的记载。有些学者则倾向于“17世纪说”,如包乐史、吴凤斌教授在其《吧城公馆档案研究——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一书中提道:“据当时已破烂不堪的唐簿80帙来看,公堂全体人员12人共同认定是1674年即康熙甲寅十三年所载,则天地会在康熙时已在爪哇存在。1789年吧城有天地会……”[83]又如颜清湟教授在其著作《新马华人社会史》一书中也提及:
在1786年槟榔屿成为第一块英属殖民地以前,那些坚持反清立场而逃离中国的中国政治流亡者,业已定居于马六甲。也许在17世纪中叶清军入关之后该群体便已来到这里,它的首领是李君常(厦门同安人),此人后来成为马六甲华人的甲必丹。……他们坚持反清的传统,拒绝采用清朝皇帝的年号。这一群体还与在华南的三合会(又称三点会,属天地会组织)共谋反清复明。这种共同的反清联盟意味着他们可能加强了秘密联系……[84]
笔者认为,天地会于17世纪末由闽粤移民传入荷印及海峡殖民地是很有可能的。天地会传入后,在华人中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在英国殖民统治的海峡殖民地。(www.zuozong.com)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殖民者为了大力开发海峡殖民地,或诱骗或强制成千上万的闽粤移民来到这里,把他们当作苦力在锡矿或种植园里从事奴隶般的劳动。随着劳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天地会组织也在海峡殖民地四处蔓延,遍地发展。据巴素所著《马来亚华侨史》估计,1841年新加坡已有天地会成员1万多人,10年后发展到2万人,而当时新加坡华侨的总数也才27000人,也就是说,将近80%的华侨加入了天地会,其中以福建人为主的秘密会党称为“义福会”,以广东人为主的称为“义兴会”。此外,尚有“坤成”“和成”“华生”等秘密会党。在马来半岛,则有“建德”“义兴”“龙兴堂”“乾坤会”“三点会”等名目的天地会组织。在爪哇岛中部的日惹一地也出现了“三万兴”“义兴”“和合”三个天地会组织。据1890年11月官方最后一次统计,新加坡当时存在10个秘密组织会党,有68316名成员;槟榔屿有5个会党组织,有113300名会员;由于缺乏有关资料,马六甲的具体情形不清楚。[85]而据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的记载,当时按照1889年新任海峡总督史密斯颁布的镇压秘密会党法令而予以解散的各会之名称派别有:新加坡的福建义兴、广惠肇义兴、潮郡义兴、海南义兴、客属义兴(又名松柏馆)、义福、义仪、福兴、广福义气;槟榔屿的义兴、大伯公、义福、福胜、海山、福德社、联义社;马六甲的义兴、福明、福胜、义保、海山;当地土人的红旗会、白旗会等。[86]可见,随着闽粤移民的不断增多,加上西方殖民者在早期对华人所实行的比较自由的“间接统治”方式,华人秘密会党——天地会在上述两地尤其是在英国殖民者所控制的海峡殖民地发展非常迅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