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重家园的寻求与构建的优化

双重家园的寻求与构建的优化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教、历史都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家园的构成要素,天柱山拥有二者是其幸,但天柱山也有“拼死挣扎”“血誓报复”“不用无数尸体已无法换取某种道义”的战争和灾祸。显然这样的地方是不能成为精神家园的。对精神家园的寻觅还体现在《牌坊》《庙宇》等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中。从对精神家园的渴求与寻觅,到对家乡文化的重新审视,再到对海南岛家园文明的肯定和赞扬,余秋雨散文中双重家园的“寻根”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双重家园的寻求与构建的优化

“是的,家。从古代诗人到我们,都会到天柱山的清寂山道上反复想到一个远远超出社会学范畴的哲学命题,家。”这是散文《寂寞天柱山》的结尾,它透露出一种讯息:在余秋雨散文中有一种对家园的“寻根”情结。此处“家”的意义显然是双重的,既指实在的社会生活中的家,也指精神文化上的家园。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后者。

天柱山之所以成为很多文人如李白苏轼王安石等想安家的地方,作者以为“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也可能是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21]。宗教、历史都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家园的构成要素,天柱山拥有二者是其幸,但天柱山也有“拼死挣扎”“血誓报复”“不用无数尸体已无法换取某种道义”的战争和灾祸。显然这样的地方是不能成为精神家园的。但它的意义在于提到了对家的渴望和主动寻求的方向,这是具有启示性的。

对精神家园的寻觅还体现在《牌坊》《庙宇》等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中。《牌坊》《庙宇》通过对儿时家乡生活的回忆,将笔触伸向扎根于民间的文化情结。家乡的牌坊、尼姑庵,住在尼姑庵里的大户人家逃婚的女教师,成为主要书写对象。作者“曾想借此来思索中国妇女挣扎的秘途,又苦于全是疑问,毫无凭信”,于是只剩下对家乡的疑问——“我的家乡为什么有这么多不透明的顽石呢?严严地封住了包裹着的生命。”[22]作者没有进一步探讨它的文化意义,而是只留下对家乡文化领悟的模糊印象。正是这种模糊的印象制造了散文艺术上的审美效果,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精神家园文化意义的不确定思考。

《天涯故事》是余秋雨散文中关于家园意识的重要作品。作者通过对海南岛文明历程的简单叙述,将主旨引向海南历史中的“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而家园文明更为重要。作者认为“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的最终魅力,在于异常的人情物理,在于自然形态的人道民生[23],而“有关一个普通人的存在状态,有关日常生活的种种物件,有关人类周围的植物动物,有关世俗风习、人间情怀,虽然天天遇到,处处遇到,却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搁弃着、冷落着”[24]。海南岛的家园文明其实很简单,就是关于人的生存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它能把一切还原为简单、真实和从容,“它借用冼夫人和黄道婆的双手,轻松而又麻利地对一个个流落到海南的英雄或败将作寻常化的处理,把他洗刷还原,还原成平静而实在的普通人”[25]

从对精神家园的渴求与寻觅,到对家乡文化的重新审视,再到对海南岛家园文明的肯定和赞扬,余秋雨散文中双重家园的“寻根”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找寻使“天涯便成故乡”,使每个人都能够营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这种尝试,毫无疑问,在当代散文领域是有重要贡献的。

从“文化散文”到“文化寻根”,余秋雨散文不仅对当代散文文体具有拓展性意义,更把寻找文化之根的命题灌注到其作品中,这使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化思考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当代散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注释】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1.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3.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4.

[4]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7.

[5]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4.

[6]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45.

[7]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7.

[8]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6.

[9]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7.

[10]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17.(www.zuozong.com)

[11]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8.

[1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288.

[13]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150.

[14]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133.

[15]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134.

[16]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43.

[17]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44.

[18]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110.

[19]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108.

[20]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124.

[2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119.

[2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201.

[23]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221.

[24]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221.

[25]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2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