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净沙·秋》:一幅美丽的秋景画

《天净沙·秋》:一幅美丽的秋景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述《天净沙·秋》是元代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作品鉴赏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他用笔精深,作品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

《天净沙·秋》:一幅美丽的秋景画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词句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宫调名),又名“塞上秋”,此体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一叶韵。

(2)残霞:快消散的晚霞。北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画桥依约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3)轻烟:轻淡的烟雾

(4)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北宋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5)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6)白草:本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又解释为一种草名。唐代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7)红叶:即枫叶。

(8)黄花:菊花。一作“黄华”。

——白话译文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

——概 述

《天净沙·秋》是元代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这篇散曲用笔精深,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颇有词的意境。(www.zuozong.com)

——作者简介

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据《录鬼簿》载,白朴作有杂剧15种(一说16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所作散曲现存小令30余首,套数4套,多写隐逸叹世、男女恋情和自然风光等,语言质朴,风格清丽。另有《天籁集》二卷。

——创作背景

白朴《天净沙》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这是第三首,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今南京)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作品鉴赏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地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天边晚霞影里远远地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道: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朴在写秋景时语辞精炼,其词并不是单纯的突出秋的悲凉。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的;“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高明了。

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读者就不难理解同样的秋景会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一中“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

描绘秋景,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一个题材,为表现它而不惜笔墨的诗人骚客代代有之,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胜举,但许多作品易于流入俗套。白朴却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在作品中,层次分明地描写了秋天的自然景象,虽然,在开始时,有些许的萧瑟之意,然而后来以缤纷的色彩作结,终究是赏心悦目、韵味无穷的。他用笔精深,作品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这首小令不仅不俗,还很是典雅。词、曲有雅、俗之别,一般来说,词尚妩媚、含蓄,而曲贵尖新、直率。白朴的这支小令却有词的意境。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

名家点评

《中国俗文学史》:“他颇长于写景色,春夏秋冬四题已被写得烂熟,但他的《天净沙》四首,却情词俊逸,不同凡响。”

思考题

本曲前半写秋之衰败,后半写秋之生气,试析这种安排的用意何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