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从事艺术设计职业的人都梦想成为设计大师——即最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那么,除了多年的专业训练和技能培养之外,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设计大师?总结心理学研究成果,影响设计师的个体因素基本包括以下几点:
(1)年龄。美国科学家莱曼通过对244名化学家的993件重要贡献出现的年龄进行的统计,发现科学家创造力最鼎盛的年龄是30—39岁,之后他又依次研究了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诗人和作家,发现虽然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年龄稍有差异,但总体平均年龄是35.4岁。在与设计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艺术和技术发明,据莱曼统计,知名油画家产生最优秀作品的年龄在32-34岁。而另一位美国学者罗斯曼统的711名发明家中,76.6%在36岁前获得第一个专利,最活跃的年龄是25-29岁,而获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明的平均年龄是38.9岁。
(2)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它影响了人们从事创作的积极性和执行力。
(3)情绪。不同情绪对于创造力发挥的作用不同。激情能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作效率。平静而放松的情绪则有助于灵感的产生。并且,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多数天才型人物都具有忧郁气质,忧郁情绪的发泄是艺术创作的一大动力。
(4)兴趣。兴趣是一种认识趋向,它可以激发人们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5)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确定目标,并为了实现目标而支配自身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包括自制力、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品质。
(6)人格。人格也可以称为个性,即比较稳定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有影响的心理品质。近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影响个体创造力水平的自身人格因素,认为它是创造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师人格特征心理学中对于人格的比较学术的定义是,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和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这个定义比较复杂,另外有较易于理解的定义。例如:人格心理学创始人奥尔伯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的定义多样化,但是有三个方面是一致的。首先,它反映了个体的差异性,这一点导致不同个体即便面临完全一致的情境也不一定会做出完全一致的行为。其次,对于同一个体而言,人格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持久性,即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在各种情境下呈现类似的行为模式,例如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之一是急躁,那么他在处理各种事情时都会表现得比较急躁。第三,人格虽然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时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格特征也可能发生重大转变,例如遭受巨大打击或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www.zuozong.com)
表5-1 不同领域创造者的典型人格特征
许多心理学家分别从不同领域展开创造力人格的研究,研究表明,非凡的创造者通常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但是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造者的人格特征也具有其独特性。其中几种典型的人格特征研究如表5-1所示。
美国学者罗(Roe)通过1946年和1963年所做的关于几个领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努力及长期工作的意愿。同样,罗斯曼(Rossman)对发明家人格的研究也发现他们具有毅力这一个性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心理学家唐纳德·麦金隆在1945年对建筑师人格特征进行的研究,他认为建筑师具有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双重特征,同时还具有一点企业家的特征,最适合研究创造力。因此,他选择了三组被试,每组40人,第一组是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第二组是与上述40名建筑大师有两年以上联系或合作经验的建筑师,第三组是随机抽取的普通建筑设计师。通过专业评估,第二组设计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第三组的创造性比较低。三组建筑师的人格特征具体如表5-2所示。
表5-2 三组建筑师的人格特征比较
建筑师作为艺术设计师中的典型,反映了设计师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从其研究看来,当设计师从更高层次来要求自己的创作,那么,他们的人格特征往往更接近艺术家,表现出艺术家的典型创造性人格,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艺术的设计师”,在他们看来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与其他纯艺术的创造没有根本的差别。因此他们受到某种内在的艺术标准的驱使,设计作品较为个性化,显得卓尔不凡,但有时会因不经济实用而不为大众所接受。另一个极端则是那些将艺术设计视为一门职业的设计师,他们比较注重实际条件和工作效率,并不期望个性的表达或者做出经典之作,设计对他们而言更多是一种技能,这类设计师明显创造力不足,可以称其为“工匠的设计师”。中间部分则是那些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设计师,他们的个性特征介于两者之间。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明家的创作人格特征,如沟通和交流能力,经营能力等。这些虽然对于艺术设计创意能力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却能帮助设计师弄清目标人群的需求、甲方意志、市场需要等,间接帮助艺术设计师做出既具有艺术作品的优美品质,又能满足消费者、大众多层次需要的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