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2004年诺贝尔奖看一流大学

从2004年诺贝尔奖看一流大学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04年诺贝尔奖看一流大学[9]一2004年物理诺贝尔奖为美国三位科学家所得: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的葛洛斯、加州理工学院的普利泽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威塞克。四2004年三位物理诺贝尔奖获主,涉及的大学共五所: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它们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前四所更是世界顶尖大学。2004年11月20日,中国科协年会期间。

从2004年诺贝尔奖看一流大学

从2004年诺贝尔奖看一流大学[9]

2004年物理诺贝尔奖为美国三位科学家所得: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UCSB)的葛洛斯(David J.Gross)、加州理工学院(CIT)的普利泽(David Politzer)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威塞克(Franck Wilczek)。获奖的依据是1973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由当时在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任助理教授的(相当于我国的讲师)、32岁的葛洛斯和他的博士生、22岁的威塞克所写,另一篇为当时在哈佛大学研究生的、24岁的普利泽所作。

普利泽在21岁时即在计算“杨振宁—密尔斯规范场论”时发现了“渐近自由”现象,后来依此解决了“夸克禁闭”。我们都知道,原子由处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电子所组成,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力是库仑相互作用(地球绕太阳运动,其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库仑(电)相互作用也好,万有引力也好,力的强度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弱,以致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而去,成为自由电子;在地球上的物体离地球足够远时,可离地球到遥远太空,几乎不受地球引力影响。原子核由中子与质子组成,中子与质子各由三个夸克组成。夸克只能被禁闭在中子或质子内,无法“自由”,为什么?普利泽解了这个谜。原来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距离增大而增大,像橡皮筋一样把夸克连结在一起,夸克相互之间靠近了,相互作用力也就小了,变得自由自在,“近了即自由”。当夸克之间相距远了,相互作用就变强,无法远离而成为自由粒子。至今未发现自由夸克的存在。

当普利泽发现“渐近自由”现象的同时,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葛洛斯与研究生威塞克也发现了夸克这一特殊性能,但两人称这种现象为“夸克局限”。

其实,首先发现“渐近自由”现象的,并非他们三人,而是1999年诺贝尔奖获主、荷兰物理学家霍夫特,但他没有把此现象与实验相联系,可说是与第二次获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2004年物理诺贝尔奖、得主名单和其经历的公布,再次证明了诺贝尔奖的历史是年轻人的创业史,证明了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6月10日院士大会上概括的一句话:“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想最敏锐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规律”。

2004年三名获奖者在做出关键成果时都很年轻,其中两位是研究生,刚才提到的霍夫特也是如此,在1999年获奖的依据是他1971年发表的两篇文章,次年他获博士学位。

至今获奖者最年轻记录保持者是英国小布拉格,在1915年获奖时仅25岁,作出贡献时是剑桥大学学生;1929年获奖的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获奖依据是192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1961年德国科学家穆斯堡尔在1955年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穆斯堡尔效应,1958年获博士学位;1972年获奖的施里弗,在1957年做诺贝尔奖获主巴丁教授研究生时,与博士后库柏一起提出了超导微观理论,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典范,也使巴丁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奖;1973年获奖的约瑟夫森,在1962年做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时,发现了“约瑟夫森效应”。(www.zuozong.com)

葛洛斯在做出重大成果时只是一个讲师。美国高等教育一个亮点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在学术上是平等的、独立的,谁也不领导谁。当时获奖者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哈佛都是世界顶尖大学,两校近两年都并列美国高校之首。只有6 500名学生,没有医学院,更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普林斯顿大学已连续六年名列榜首。要成为这类学校的讲师并不容易,一般是从全世界招聘,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讲师不是终身职务,但只要他(她)向国家有关部门,像自然科学基金会(NFS)或国家健康研究院(NIH)等单位申请到研究基金,他(她)就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就可以招博士生、博士后(无“博导”这一称呼!)。在他(她)领导下,一批博士后、博士生日夜奋斗。教授是永久职位,但是如果申请不到研究基金,那么就难以生存,恐怕也不好意思再呆下去了。讲师升副教授,面临着与全世界各地希望得到这一副教授职位的人们的竞争,同样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成为名校的研究生也好,讲师也好,副教授、教授也好,都面临同样的竞争。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活力所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都是世界上同一领域内公认的杰出专家,副教授则是本国国内在这一领域公认的佼佼者。

2004年三位物理诺贝尔奖获主,涉及的大学共五所: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它们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前四所更是世界顶尖大学。含医学院的综合大学只有哈佛大学。学生人数均在2万以下,其中三所更不到1万,普林斯顿6 500,麻省理工9 500,加州理工2 100!其中研究生人数有比大学生多的,也有少的。一流大学“必须大”,“必须有医学院”,“研究生人数必须超过大学生”,“必须有一流人文学院”……这些论点在这里都不适用。这五所大学的占地面积也不大,除圣达巴勃拉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圈入较多面积(近6 000亩)外,其余四校均少于2 500亩。高楼稀少,更没有超高层建筑。但不论哪个学院,都人才济济!加州圣达巴勃拉分校现有诺贝尔奖获得者7名,另有科学院、工程院等院士71名。这些大学里的大师哺育了富有大爱的学术环境,培育了英才、丰富了人类宝库,又为自己的国家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img11

2004年11月20日,中国科协年会期间。

右起:陈佳洱,杨振宁,赵忠贤,杨福家。

后注

在笔者大会报告后,杨振宁先生出乎意料地走上讲台,对报告内容作了正面肯定,他特别强调,不论是讲师,还是教授,在申请基金资助或带博士生方面都应有同等权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