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族扎染实现精品化的关键策略

白族扎染实现精品化的关键策略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实行精品化战略。再加上扎染所具有的价廉物美、实用、携带方便、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等诸多优势,使得扎染在众多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日渐成为旅游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白族扎染要实现精品化战略,整个工序的精益求精是至关重要的。其四组织技术力量开发新产品,以改变扎染制品款式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状况。目前,这仍是大理扎染销售市场上唯一见到的包装。

白族扎染实现精品化的关键策略

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实行精品化战略。这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保持手工扎花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制作技术

手工扎花、植物染料染色,这是中国绞缬工艺的传统,也是当代周城白族扎染的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手工扎花、植物染料浸染的白族扎染土布,正好符合这一时尚。再加上扎染所具有的价廉物美、实用、携带方便、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等诸多优势,使得扎染在众多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日渐成为旅游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保持手工扎花、植物染料染色,从根本上决定着扎染制品的发展前景。

扎花工艺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需要具备挑花、刺绣的功底和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周城白族扎花工艺的学习与传承,主要局限在女性群体中,并以家庭为单位,世代相传。平时女性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也是一种学习与传承的重要手段。村内上至70岁的老妪、下至豆蔻年华的少女都擅长扎花工艺。据统计全村的女性劳动力共有3000多人,而扎花工最多时竟达4500人。从现状来看,扎花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似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其实不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传统的扎染工艺是建构在村落农耕文化的背景之下的,作为一种副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而且担负扎花工艺主体的是没有文化的中年妇女群体。那么,几十年后,随着周城村的现代化及城镇化,随着周城的下一代普遍接受了现代教育,有的甚至远离故土受到大学高等教育,她们中还会有多少人依然固守本乡本土,沿袭祖母、母亲擅长的扎花工艺呢?扎花工艺将如何传承?从现在开始着手总结、记录扎花工艺方面的知识,培养扎花工艺的后继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周城村后山仍种植着上百亩蓝靛植物染料,民间也还保持着传统的制靛技术,绝大部分扎染产品仍采用植物染料浸染。但目前植物染料的发展也潜藏着种种危机和挑战,主要有价格危机、染制工艺的危机、种植和制作群体的危机等方面。[17]植物染料种植和制作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周城扎染的未来和前途,关系着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民间的传统染色工艺会不会失传和变味。因而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危机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在传统植物染料的开发利用方面,注入现代科技;扩大集体种植的面积,以集体经济的实力保障植物染料的供求;对种植农户,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给予适当的扶持和奖励,以调动民间的力量,使传统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以传承。

保护和开发植物染料,还有另一重意义就是不会污染环境,可以确保扎染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2.扎染工序的精益求精

从一块布料到扎染成品,整个工序是一个繁复的过程。扎染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手工缝扎、浸染、拆线、漂洗、晒干这样几道工序。扎花是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首先要熟悉各种针法,每一块扎染布的纹样都采用了若干不同的扎花针法;其次要把握针法的松与紧,这完全是凭着悟性和手感来掌握,一松一紧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再有要防止脱落、错扎和遗漏。整个扎花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因扎花工艺和挑花、刺绣不同,扎花时用肉眼难以直观看出纹样的形制和工艺效果的优劣,其效果要到浸染完成拆线时才能检验,没有任何补救的余地。扎花技术的好坏,关系着浸染后花纹的成形、色彩的深浅对比。用植物染料蓝靛浸染,系用冷染的方法,其过程要反复多次。染色的质量,除了与浸染的次数有关外,还与染料的配放、浸染技术、染媒的使用、晾晒、气候因素等有关。拆线工序不复杂,但须格外小心,一旦拆破布料,则前功尽弃。漂洗工序看似简单,但在过去,也是全凭经验,掌握不好,会影响扎染布花纹的成色。现在周城民族扎染厂购置了专门的大型漂洗机器,保证了漂洗工序的质量。由此可见,在制作扎染的过程中,只有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才可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否则生产出来的扎染布会有染色不均、纹样错扎和遗漏等诸问题。白族扎染要实现精品化战略,整个工序的精益求精是至关重要的。

3.扎染制品的精加工

目前,从大理扎染旅游产品市场调查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扎染制品加工粗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般而言,扎染布料、床单、方巾、桌布之类问题不太突出,仅是缝纫布料的边沿,其质量还算过得去。而用扎染布料加工的各类包、帽子、服饰、鞋等旅游产品,由于加工水平高低不均,质量参差不齐,问题较为突出。限于笔者所见,大理市场上的帽子、小包、坐垫、小茶杯垫等小型扎染制品,仅有周城民族扎染厂的产品及昆明“万绿”牌的产品能够体现出小巧精致、雅俗共赏的风格。扎染服饰加工粗糙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在大理古城众多的扎染服饰店铺中,除一两个品牌的扎染服饰外,其余的都较为粗糙。可以说大理各旅游景点出售的扎染制品,制作粗糙的约占80%以上。加工粗糙的主要原因是:裁剪技术不过硬、缝纫粗糙、缺乏技术投入(有关缝纫技术的培训、学习,裁剪和缝纫机器设备的更新)。另则,周城白族扎染走向市场后,很快带动了缝纫加工业的兴旺,一些人认为缝纫加工投资少、见效快,故有一哄而上的状况,这也是扎染制品加工粗糙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从大理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还是从周城白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都必须尽快改变扎染制品加工粗糙的现状,向精品化发展、使扎染制品真正成为大理旅游产品中的精品和拳头产品,这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努力:其一改变观念,不能把扎染制品的加工视为短期的经济行为。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生产中,只有立足于精加工,才能赢得市场。其二在缝纫的机器设备等方面作一些割舍和投入。其三进一步加强裁剪和缝纫方面的技术培训。其四组织技术力量开发新产品,以改变扎染制品款式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状况。

4.扎染制品的包装

周城白族扎染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摊销售起步,直到如今大大小小的扎染店铺和扎染展销厅,扎染产品裸体销售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一般就是用塑料袋装一下便递给顾客。周城民族扎染厂设计了塑料袋和纸盒包装,其上注有商标图案、广告词、厂址、电话、传真、邮编等。目前,这仍是大理扎染销售市场上唯一见到的包装。缺乏精美的包装,这也是扎染产品历经20多年的开发,仍然价格低廉、上不了档次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精致的包装,这既是各民族地区土特产品商品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之一,也是云南省及大理州旅游产品市场中的共性问题。据调查周城白族的扎染输出到日本后都是重新做包装的,笔者也曾在日本东京出售棉制品的一家店铺中看到过大理扎染小手帕在日本做的精巧包装。的确,日本的营销学战略在打造商品市场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向以精明著称的日本人也把现代营销学中重视物品精致包装的理念用于传统土特产品的包装,其运用也是颇为成功的,做工考究的各种传统食品及土特产品,再配以精巧、便利的包装,更是锦上添花。这种重视物品包装的意识和具体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及借鉴的。扎染制品包装滞后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5.扎染的脱色问题

用植物染料浸染的扎染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色问题,工艺上如何解决,至今还没有结果。这也是周城民族扎染厂多年科技攻关的一个重要难题。由于扎染制品普遍没有包装和相关内容的说明书,因而对扎染脱色所导致的负面因素不可轻视。不少顾客看中的是扎染土布特有的韵味和飘逸,出乎意外的严重脱色,令人十分扫兴。特别是扎染布制作的服饰,不用说洗涤,仅仅是出汗也竟会将内衣内裤染色,顾客购买后惊呼上当,扎染布的声誉被打了折扣。扎染采用纯棉布料制作,透气性能较好,布料上的纹样又富有独特的韵味,再加上植物染料特有的清热解毒的功效,有益于人体的肌肤,在用于服饰的开发方面是大有发展潜力的,由于脱色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制约着这方面的开发。扎染脱色问题的解决,既要关注于现代科技的运用,也可深入挖掘白族民间在处理土法染布脱色方面的知识和智慧,还可以借鉴其他民族这方面的经验。另外,在脱色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前,销售扎染时附上相关内容的说明是十分必要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脱色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注释】

[1]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昆明650091(www.zuozong.com)

[2]转引自罗钰、钟秋:《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3]《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133页。图片可参看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插图,彩版11、图版3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李雪玫、迟海波:《扎染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转引自《白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645页。

[6]唐·樊绰《蛮书》卷七。

[7]《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

[8]杨雪果:《传扬生活妙韵的巧技——云南民族工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9]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10]《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页。

[11]罗钰、钟秋:《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12]《云南大理周城志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85年编印,第108页。

[13]李雪玫、迟海波:《扎染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6-63页。

[14]李雪玫、迟海波:《扎染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7页。

[15]颜恩泉:《云南植物染料及其开发》,载《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2期。

[16]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9页。

[17]金少萍:《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代》,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2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