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族民间,扎染又称之为疙瘩染。白族扎染基本上沿袭了中原地区古代绞缬工艺的传统技术,植物染料、手工扎花,这是扎染工艺的根本,以下试对两者间的承继性和相似性进行比较。
扎花技法:扎花是纯手工操作,其工具就是缝衣针和线。扎花的基本技法也大同小异,扎、缀、缝、捆等都是古今通用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针法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这些技法,在浸染时使得染液难以渗透到紧紧缝扎的部分,其缝扎部分的花与未缝扎的底,呈现出鲜明的两种颜色。
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制作:植物染料既有自然生长的植物染料,也有人工栽培的植物染料。在人工栽培的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蓼蓝,蓼蓝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种植的植物染料,其种植、制作自古一脉相承。大理白族传统的制靛方法与古代文献《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所记载的中原汉族的制靛方法基本相同。
染色技法:扎染是一种特殊的染色工艺,在染色工艺中的学术用语就是“防染法”。在浸染前先在白布上印上花纹图样,然后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折皱缝紧,呈“疙瘩”状。采用冷染的方法,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另外,套染技术的运用以及利用盐、碱等原料作为媒染剂等方面,两者也大致相似。(www.zuozong.com)
扎染的纹样图案:唐朝时期中原地区较为流行的如“鱼子缬”(小圆点纹样)、“玛瑙缬”(大圆点纹样)、“鹿胎缬”(类似梅花鹿毛皮的纹样)、小蝴蝶、小梅花等纹样,[11]也是白族扎染中最为常见的纹样。此外,流传于汉族民间的诸多传统吉祥图案,也是白族扎染纹样的主题,纹样的构图和文化寓意也大致趋同。
共同的染神信仰: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着梅、葛染神的传说故事。在周城白族村中,原来在北本主庙中有梅、葛的塑像,与杜朝选本主供在一起。
由此可见,如今保存在云南大理白族中的扎染,是中国绞缬工艺技术及其传统的重要代表,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视和承继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