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地方政府官服:历史变迁与现代设计

西藏地方政府官服:历史变迁与现代设计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由封建世俗贵族和僧侣上层联合专政的政权组织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统治着。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首脑为达赖喇嘛,其官阶为一品,在达赖圆寂后和未执政期间代其掌理西藏地方政府事务的摄政、第司也为一品。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服饰有着严格的品级规定。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官品不同,服饰亦有品序,这与当时中央政府官阶品序制度是相一致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的数件原西藏地方政府官服,均为金丝织锦质地。

西藏地方政府官服:历史变迁与现代设计

西藏民族改革以前,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由封建世俗贵族和僧侣上层联合专政的政权组织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统治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始于13世纪中叶,当时西藏佛教萨迦派受元朝政府之命掌管了西藏地方封建政权,建立噶厦,正式规定僧俗官员的品位、职权和名额。

在西藏地方政权中,地方政府的官员分成僧官和俗官两个系统。噶厦原设委员4人,称为“噶伦”,由为三俗一僧即3名俗官和1名僧官担任。噶厦下面设有两个并列的机关,“译仓”掌管僧官系统,“仔康”掌管俗官系统。

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首脑为达赖喇嘛,其官阶为一品,在达赖圆寂后和未执政期间代其掌理西藏地方政府事务的摄政、第司也为一品。其下司伦(首席噶伦)为二品。噶伦、噶伦喇嘛、基巧堪布、公为三品。札萨、台吉、札萨喇嘛、塔尔汗、塔尔根、大喇嘛为小三品。颇本、代本、孜本、强佐、堪钦、堪穷及其他高级官员为四品。大宗的宗本,军队中的“如本”,拉萨市的地方官“米本”、孜准,陪审机构的陪审官及其他重要官员等为五品。译仓的秘书长“仲译钦莫”、宗本和孜康的会计师“孜巴”及政府内部分办事员“勒参巴”为六品。其余低级官员为七品。

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品级的区分从服装穿戴及座次上都有着严格区分。清代各级官员均按御制规章着装,噶伦、札萨、台吉以上可顶戴花翎。十三世达赖执政后,对顶戴装饰物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司伦帽顶饰以珍珠代表二品官阶,公、噶伦帽顶饰以红宝珠以示三品,札萨、台吉帽顶饰珊瑚以示小三品,帽顶饰玉以示四品,顶饰蓝青宝石以示五品,六、七品顶饰海螺

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服饰有着严格的品级规定。一般来讲,僧官孜仲的官服不论品级高低都穿缎褂,噶伦喇嘛、札萨喇嘛、基巧堪布、札萨达喇嘛等要穿黄库缎“哈郭”。五品以上的官员在腰间系漱口瓶,“仲译钦莫”和“孜准”们要在腰间系一装笔和墨瓶小盒“扭卓”,遇有较大的节日要穿彩色“哈郭”。俗官集会时,仲科们头顶要以头发和红色彩绢丝绾起发髻,贵族子弟“色朗巴”以上者可在发髻顶端系饰六角金佛盒“嘎乌”。司伦、噶伦、札萨、台吉等四品以上官员要穿黄库缎长袍“曲巴”,夏天戴帽檐贯有铁丝并缀红缨的“加达”帽,冬天戴狐皮“衮夏”帽。四品官中,孜本和孜学强佐穿黄缎“曲巴”,五品官除穿紫缎“曲巴”外,要加套称作“卡均”的披风,戴黄色碗状“波多”帽。其他五品及以下官员如普通“仲科”,藏军的“如本”“甲本”“仲道”等穿呢子或氆氇“曲巴”,戴“波多”帽。各级官员不论职务高低腰间都系有荷包和小刀、碗袋。穿靴也有一定讲究,四品以上官员穿红色彩靴,以下者穿紫色彩靴,孜仲在重大庆典集会时,也有按上述品级要求穿彩靴的习惯。司伦以下,札萨、吉台以上在重大活动中,要穿固始汗和拉藏汗时期盛行的“喀卡”蒙古服,平时四品以上者穿镶黄边或蓝边的服装,系黄腰带,其余的孜本、强佐、色朗巴等下级官员不论职务均着“甲卢切”王子装。王子装全副装束要有披单(表示白象宝)、耳坠(表示金轮宝)、耳轮(表示玉女宝)、腰刀(表示将军宝)、荷包(表示绀马宝)、白裙帽(表示主藏臣宝)、珍宝(表示神珠宝)七样代表国政七宝的物品。[2]文中所及库缎,是华美织锦云锦的一种,由于织成以后要送到京师的缎匹库,因此得名。一般是在缎地上起本色团花花纹,以经线的不同交织织造,形成亮花和暗花的多重效果。还有一种库锦,又称做库金或织金,全用金线或银线织出,也是云锦的一种,都为封建贵族上层所常用。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官品不同,服饰亦有品序,这与当时中央政府官阶品序制度是相一致的。

此外,元明时期,西藏王公贵族还风行穿蒙古族服饰,穿黄袍,戴红缨帽。清代,内地服饰一时盛行,藏族贵族服饰华丽繁复。同时,在古代藏仪和明代藏仪的基础上,统治者又制定了严格的等级着装制度,以服装的面料、帽子的形状和纹饰作为主要标志区别官阶地位。如晋见达赖,必须穿前胸绣一龙的墨绿色称之为“金希窝那”朝服。上层贵族一般戴红缨帽,穿锦缎绉叠长裙和长袍,系丝绸腰带,佩松耳石和玉石,着长筒靴。清乾隆时《皇清职贡图》图注中有:“男高顶红缨毡帽,穿长领褐衣,项挂素珠。女披发垂肩,亦有辫发者。或戴红毡凉帽,富家则多缀珠玑以相炫耀。能织番锦、毛罽。足皆履革鞮。”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地方政府官服,多为织金锦质地。

图1 织金锦服饰

锦,是一种最为华美昂贵的多彩织花高级丝织品,因此以金作偏旁,早在汉代已经有了十分完备的织锦工艺,多利用经纬线的变化起花配色,突显花纹。(www.zuozong.com)

元代,织金锦盛行。织金锦,又称作“纳石失”或“纳失失”,波斯金锦意译。织金锦是一种丝织加金工艺,多为当时的回鹘族人所擅长。元代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件地区都设有“染织提举司”,集中织工,大量制造纳石失金锦,作为衣料和帷幕、茵褥、椅垫等日常用品。元代织金锦有两大类,一种是在织造时将一些切成长条的金箔加织在丝线中的片金织法织成,一种是用金箔捻成的金线和丝线交织而成。元代以来,贵族官员多穿彩色鲜明织金锦,并沿袭金代制度,以花朵之大小定品级高低。法令规定,平民禁止用金用彩和龙凤纹样,下层办事人只许用毡褐色罗绢,平民只许穿本色或深暗色麻棉葛布或粗绢绵绸制作的衣服。元代盛行织金锦有两方面社会原因,一是“衣金锦”显示华贵权势,以适应满足贵族统治者穷奢极欲的需要,再有就是用作赏赐物品。每年大庆节日,元代皇帝都要给诸大臣颁赐金袍,以示恩典。元代盛行喇嘛教,所用袈裟、帐幕大都为金锦所制。元明清时期,苏州丝织甚为发达,与杭州江宁(南京)合称为三大织造中心,主要生产宫廷服用及赏赐各种用品。江宁织锦亦为贡品中上品。明代南京设内织染局,专门以应上供。清代设有江宁织造局,专司监察督制生产织锦的生产。据《中国经济志》载,“云锦亦名锦缎,凡缎质而有花色者均属之。”“宋时宋锦即其鼻祖,限于专供御用。历代帝王用以作袍,明清尤盛行,皇族亲王亦用以制衣。”其流行程度,确不一般。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的数件原西藏地方政府官服,均为金丝织锦质地。其中三品僧官金丝织锦缎袍,对襟系带,明黄底色,通身红褐蓝色团花和黄紫灰色金龙满绣,前后色宝相花各三,五爪行龙各三,呈竖三角形交错排列。两袖宝相花、五爪行龙各一,上面绣有以吉祥云头衬托荷花,组成“云地宝相”的宝相花图案。宝相花是一种伴随佛教在中国盛行而产生的组合式花卉类,即以荷花、牡丹菊花等花卉特征为基础,其花瓣形似如意,使写实与变形相统一,在明代就已形成一种程式规格。又取佛像“宝相庄严”之意,创造出丰满富丽理想化的装饰性花朵。伴随佛教兴盛,宝相花成为一种常用图案广泛运用于丝绸面料中,特别盛行于明、清两代。

图2 宝相花图案服饰

二品俗官孔雀尾羽长袍,此类长袍,用孔雀尾羽撚线平铺作满地,另用细丝线横界,宋代叫“刻色作”,明代称作“洒线”,又称作“雀金呢”。孔雀尾羽长袍曾为清代帝王的特种袍服,上面还饰有用米粒大小珍珠串缀成龙凤或团花图案,此类袍服制作极为奢侈费工。

三品僧官金丝织锦缎袍,对襟系带,两侧开大衩,云纹作底,织金云凤花叶图案。

四品俗官云纹蟒缎袍,右衽大襟,前后正中有五爪云蟒各一,左下摆前后拼接处五爪小云蟒图案,被簇簇蓝红色弯曲长尾云气纹包围其中,袍下摆绣有水浪江牙立水纹装饰。云气纹,又叫“流云纹”。《易经》有载“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因此大量出现在各个朝代,在汉代和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西藏封建贵族官服无论从质地、纹样以及图案等方面都十分细腻精致,可见当时丝绸织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另外,其质地花色与内地同时期织锦十分相似,亦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西藏地方政府与内地的紧密联系。

图3 云纹蟒缎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