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谐共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谐共存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及其物质文明是世界性的,是“发明”出来的;而人的价值、信仰、伦理、道德、制度、礼俗、艺术等是民族性的,是“创造”出来的。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与建设现代民族文化并不矛盾。传统文化不会消亡,现代化也不会终止。因此,离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文化创新和建设现代民族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文化的现实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谐共存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分为两部分: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或者说,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和世界性较强的文化。不少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及其物质文明是世界性的,是“发明”出来的;而人的价值、信仰、伦理、道德、制度、礼俗、艺术等是民族性的,是“创造”出来的。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也就是民族性文化。世界性文化具有可比性,有高低和优劣之分,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在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技术、机器换代频繁。一般而言,后发明的科技文化或物质文化比先发明的更先进、更具有竞争力。

民族性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是难以比较的。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无法进行比较和衡量。西方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没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分;大宗教没有高低之别;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各有千秋;各民族的成年礼、婚礼等人生仪礼也各有特色,无法比较。(www.zuozong.com)

传承中华文明,主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性文化,也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与建设现代民族文化并不矛盾。建设现代民族文化,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一对结构,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现代化成功的保障,而现代文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传统——现代——传统——现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传统文化不会消亡,现代化也不会终止。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现代化难以成功。新秩序在旧秩序基础上有序地形成,完全脱离旧秩序而创立的新秩序将不会长久,即使成功也很难长久维持。因此,传统是历史上所达到的最新境界,而现代化是把传统看作未来的开端。现代化之前必须有一个传统的阶段,现代化之后又将形成新的传统。保守传统就是为现代化打下更好的基础,而现代化则是为新的传统的形成准备了条件。现代化在实质上是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根据现代社会变化需要所做的功能上的适应。因此,离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文化创新和建设现代民族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文化的现实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