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程施工放样常用全站仪进行,其原理与极坐标法一致,也是根据已知点坐标和设计坐标计算出放样参数水平夹角β 和水平距离D,然后进行测设。极坐标法是全站仪出现之前,测量人员使用计算器计算放样参数,利用经纬仪与钢尺(或测距仪)进行放样,效率较低且容易出现测量错误。众所周知,全站仪有以下特点:测距快捷且精度较高,自行进行存储和运算,能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能实现测量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使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时,可以利用全站仪的运算功能进行放样参数计算,省去了人工计算放样参数的工作;可以把大量的放样点事先通过计算机传输到全站仪内进行存储,施工现场放样时,直接从全站仪内存中调用;有的全站仪还可以实现照准部的自动旋转和自动调焦功能。因此全站仪坐标放样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测量错误,是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放样方法。
全站仪坐标放样基本步骤如下所示:
(1)测站设置。
如图6.11,在A 点安置全站仪,对中调平。将A 点已知坐标输入到全站仪。(www.zuozong.com)
(2)后视设置。
将B 点坐标输入到全站仪,全站仪根据输入的测站和后视坐标,自行计算测站至后视点的后视方位角(图6.11 中的 α AB),旋转仪器精确照准后视点B。
(3)实施放样。
将放样点P 点的设计坐标输入到全站仪,全站仪根据输入的测站和放样点坐标,自行计算测站至放样点的方位角(图6.11 中的 α AP),全站仪再根据计算的 α AB和 α AP,计算出水平夹角β (β =αAB-αAP )显示在显示屏上,操作者根据水平夹角β 的大小,进行仪器照准部的旋转(从β 旋转至0°00′00″)。另外全站仪还根据测站A 点坐标和放样点P 点坐标,计算出另外一个放样参数D 显示在显示屏上,操作者在仪器瞄准的方向上进行距离放样即可定出放样点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