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法是根据一个水平角β 和一段水平距离D,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极坐标法适用于控制点连线与建筑物主要轴线不平行(或不垂直),量距方便且待测设点距控制点较近的建筑施工场地。极坐标法可使用经纬仪配合钢尺进行,也可使用经纬仪配合测距仪进行。
1)极坐标法放样原理
如图6.11 所示,A、B 为已知平面控制点,其坐标值分别为A(xA,yA)、B(xB、yB),P点为建筑物的一个角点,其坐标为P(xP、yP)。现根据A、B 两点,用极坐标法测设 P 点,其测设数据计算方法如下:
图6.11 极坐标法
(1)计算AB 边的坐标方位角αAB 和AP 边的坐标方位角αAP 按坐标反算公式计算。
注意:在计算每条边的坐标方位角时,应根据Δx 和Δy 的正负情况,判断该边所属象限,然后计算方位角。
(2)计算AP 与AB 之间的夹角β。
极坐标法计算水平夹角时,注意应用右侧的方位角减去左侧的方位角。当β>0,放样时应逆时针旋转仪器照准部;当β<0,放样时应顺时针旋转仪器照准部。
(www.zuozong.com)
(3)计算A、P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
【例6.3】 假如图6.11 中,xP=370.000 m,yP=458.000 m,xA=348.758 m,yA=433.570 m,αAB=103°48′48″,试计算测设数据β 和DAP。
(1)计算测设数据(放样参数β 和D)。
(2)点位测设方法。
① 在A 点安置经纬仪,对中调平,瞄准B 点后视,水平度盘读数归零,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仪器的照准部,当水平读数显示54°49′14″时,即为计算的β 角,仪器瞄准的方向即为放样点方向(AP 方向)。
② 保持仪器瞄准AP 方向不变,在仪器的指挥下自A 点测设水平距离DAP=32.374 m,定出P 点,作出标志。
③ 用同样的方法测设Q、R、S 点。全部测设完毕后,检查建筑物四角是否等于90°,各边长是否等于设计长度,其误差均应在限差以内。
同样,在测设距离和角度时,可根据精度要求分别采用一般方法或精密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