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济大学:中国顶尖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者

同济大学:中国顶尖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者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介绍: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2010年,作为国内首批试点高校,同济大学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科研团队或重点实验室介绍团队带头人康劲松,男,2003年获得同济大学博士学位。

同济大学:中国顶尖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者

高校介绍: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目前,同济大学已基本构建起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框架,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艺术教育学等10大门类。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智能诱导、结构抗震防灾技术、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等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同济大学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努力使每一位进到同济的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鲜明的“同济特色”,即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4个方面的综合特质。

2010年,作为国内首批试点高校,同济大学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担任“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方秘书处,并作为主要单位发起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原机车车辆工程系电力机车专业发展而来。电气工程系包括“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博士生。拥有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具有较完善的科研、实验条件。

本学科为适应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需求,在新能源利用及电气装备、电气绝缘与电力设备诊断、电力系统保护与监控、电力电子与牵引自动化、传动控制与系统仿真、智能配电网与微网等方向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市科委科技项目、上海市经委科技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项目、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上海市轨道交通科研专项等。

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on Power Delivery、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铁道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

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利用与新型电气装备、电气绝缘与电力设备诊断、电气设备检测与控制、电器智能化、电力系统保护与监控、分布式发电与微网、智能配电网、牵引供电与仿真、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新能源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牵引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源技术、新能源变换与系统集成技术、电气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应用技术、传动控制与系统仿真、列车网络与牵引控制、计算机仿真与控制等。

科研团队或重点实验室介绍

团队带头人康劲松,男,2003年获得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加拿大Ryerson University的LEADER学习一年,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科研团队现有教师3人,研究生13名。

长期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新能源变换与控制,现代电源技术。研究领域有轨道车辆、电动汽车的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技术,风能太阳能等高效能量变换与控制技术,新型高效大功率电源技术,系统监控与节能技术等。

康劲松教授现作为电气工程系学科委员会成员负责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发展与规划等相关工作。现为中国电源学会变频专委会委员,上海电源学会理事。作为期刊审稿人,期刊包括《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In-novation》、《Vehicle Technology》、《电机工程技术学报》、《电工技术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www.zuozong.com)

作为主编完成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力电子技术》。

作为骨干技术人员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铁道车辆领域重大专项项目。

作为第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十五”、“十一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子项目科技攻关项目。作为项目合作单位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教育部、军工合作、山东省高速集团重大项目等科研攻关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正承担“十二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子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铁道部重点课题等科研攻关项目。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50余篇论文,其中SCI/EI/ISTP检索30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已培养硕士20余人。

在科学研究与合作方面,研究室特别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研究理念,先后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所、同济大学铁道与轨道交通研究院、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科研项目,为研究室学生实习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验设备方面,实验室拥有电气工程学科试验研究平台、新能源利用与新型电气装备研究平台、电力系统保护与监控研究平台、车辆电力电子与传动系统研究平台、轨道涡流制动试验研究平台、轨道交通仿真驾驶与控制研究平台、基于RT-LAB仿真器的牵引供电系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综合仿真平台等学科支撑平台。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研究室鼓励学术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与交流,先后在电工技术前沿问题学术论坛、中国高校电力电子年会、中国控制会议等国内会议,以及IEEE协会的PEAM、IPEMC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电信楼352

邮编:201804

电话:021-69589870

邮箱:jinsongkang@163.com

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2392764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