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上意见不同完全可以争论。就是在国际上,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合理性也存在争议。如Newfield(2001)认为: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专门用途英语其实是通用英语加上技术词汇,是套着“专门”外衣的通用英语。但是国际学术界这种争论并没有影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开展。而中国当时这场争论是在大学英语决策层展开的,是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专家中引发的,因此争论已超越了理论上的探索,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这样一种观点逐渐占主导地位,即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普通英语(General English)的教学,不需要也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逐渐淡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倾向可以在历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得到反映。
我国的ESP教学即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教学最早出现在1962年我国公布的第一份《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中。这份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并提出要“掌握阅读一般科学技术书籍所必需的语法知识;能借助词典不很困难地独立地阅读内容为学生所能理解的一般科学技术书籍,并能正确地译成汉语。”大纲的说明规定:“在保证本门学科的体系的完整及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专业书籍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讲得详细一些,不常见的讲得简略一些,或者不讲;词汇的选择应以科学技术中常见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为主;课文题材以接近科学技术的一般性文章和科学技术小品为主”。
1980年的《公共英语教学大纲》继续发展了1962年大纲精神,第一次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和专业阅读教学阶段,并规定专业阅读阶段每周安排2学时,持续两到三个学期。大纲规定教学目的是:“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专业阅读教学阶段: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专业阅读阶段要掌握词汇800~1 000个”,“专业阅读阶段结束时,阅读有关专业书刊的速度应达到每小时4 000~5 000印刷符号”。
1985/1986年颁布的理工科和文理科两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开始语言共核教学,在教学目的中不再提培养“读专业英语书刊能力”。正如大纲制定者所指出的,“在《大纲》颁布以前,理工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打好语言基础结合专业”与“结合专业打好语言基础”两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大纲》提出的重视语言共核教学,使广大教师从这种争论困扰中摆脱出来”(韩其顺等,1995)。尽管如此,大纲还是指出,“在重视语言共核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科技英语特点,”“教学内容必然会大于这个共核。所扩大的部分既包括普通英语,也包括科技英语,这个扩大部分应该偏重于科技英语。”因此,在教学目标中,还保留了“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的说法:“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理工科大纲)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这两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还是延续了1980年大纲的做法,把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阶段。对专业阅读阶段作了如下规定:“为了保证教学的延续性,并能指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阅读有关专业书刊,获取专业信息,应在第五至第七学期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阅读课。专业阅读为必修课,每周2学时。专业阅读也可采用下列方式:①专业课采用原版教材;②专业课指定英语参考书。”
在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专业英语能力培养的地位进一步下滑:“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除了把“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变成了“用英语交流信息”,1999年大纲把1980和1985年大纲中大学英语教学划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阶段改为了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也就是说,专业英语不再独享和基础阶段相同的地位,而是和高级英语一起同属于应用提高阶段的两个课程系列之一。但不管如何,大纲还是对专业英语教学作了具体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在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语摘要写作等。”并在其《教学大纲说明》中还专门另辟一节阐述“抓好高年级的专业英语教学,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精神:“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各校均应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学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
但是由于这份大纲把专业英语教学看作是专业课教师的事,并且规定是在学完四个学期的基础英语以后的第五到第七学期才开设,再加上这个时候我国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基本是围绕通过四、六级考试组织的,因此专业英语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我国许多高校基础阶段后的专业英语课形同虚设”(辜向东,2003)。根据申昭华(1997)对江苏省七所院校59个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调查,“各校专业英语受到基础英语的挤压。学时仅占英语总课时的10%左右,近20%的专业仍未开设专业英语。”(www.zuozong.com)
2004年和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替代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专业英语也就基本上退出了大学英语教学。2004年版本的《课程要求》还规定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让人们依稀看到专业信息的影子。但在2007年版本的《课程要求》中则删除“信息交流”,变成了“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在教学目的中定义,“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样一来,把专业英语教学彻底排除在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内容外了。尽管在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中提出了学术英语内容,但由于不是普遍要求,因此基本没有什么意义。
表6-1 历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
可以说专业英语教学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它的位置。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要结合专业打语言基础”,到1980年大纲提出“教学内容要体现科技外语的特点”(付克,1986),再到1985/1986年大纲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再到1999年大纲“用英语交流信息”,直到2007年《课程要求》,学习英语的目的只要求“能用英语交流”了。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彻底变成了只管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并无差异的教学了。正如秦秀白(2010)说的,“其实,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呼吁开展ESP教学,后来由于理工科大学英语和综合大学英语并轨,把两个教学大纲合并为一,导致全国‘一盘棋’,兼之后来通行的四、六级考试,ESP完全被边缘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