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的定义
根据GB/T 19480—2009,我国肉与肉制品术语如下。
(1)肉(meat)。畜禽屠宰后所得可食部分的统称,包括胴体(骨除外)、头、蹄、尾、内脏。
(2)冷鲜肉(cold meat)。在(0±1)℃,将肉温降低到冰点(-1.2℃左右)以上,保持0℃~7℃之间的肉。
(3)冷却肉(chilled meat)。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保持低温0℃~4℃而不冻结的肉。
(4)热鲜肉(hot meat)。刚屠宰后不久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
(5)冷冻肉(frozen meat)。经低温-23℃~-15℃冻结处理后的肉。
(6)红肉(red meat)。猪、牛、羊等畜肉。
(7)白肉(white meat)。禽、鱼肉及水产品。
(8)胴体(carcass)。肉畜经屠宰、放血后除去鬃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后的躯体部分。
(9)肥肉(fat)。胴体皮下脂肪,俗称“肥膘”。
(10)板油(flare fat)。猪腹腔内和肾脏周围的脂肪(牛、羊是指肾腰部脂肪)。
(11)网油(ruffle fat)。肉类动物覆盖在胃、肠外面的脂肪。
(12)红(内)脏(red offal)。畜禽的心、肝、肺、脾、肾脏。
(13)白(内)脏(white offal)。畜禽腹腔内的胃、肠。
二、肉的形态结构
胴体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和骨组织四部分构成的,其构造、性质直接影响着肉的品质、加工用途及其商品价值,而这些构造和性质又与动物的种类、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有直接关系。
(一)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是肉的主要组成部分,占胴体的50%~60%,可分为横纹肌(striated muscle)、心肌(cardiac muscle)、平滑肌(smooth muscle)三种,其中横纹肌是肉品加工的主要对象。
横纹肌因其肌细胞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而得名,又因几乎每块横纹肌都附着在骨骼上,也称为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它还能随动物的意志而活动,又称为随意肌(voluntary muscle),除大量的肌纤维外,还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脂肪组织以及血管、神经、淋巴等。肌肉内结缔组织和脂肪的含量,以及结缔组织的结构等都对肉的品质有影响。
1.横纹肌的宏观结构
动物体中约有300多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肌肉,但其基本构造是相同的。
动物体的肌肉都是由肌细胞平行排列组成,每块肌肉表面都包有一层较厚的、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肌外膜伸入肌肉内部,将一定数量的肌细胞围成束,该细胞束称为肌束,包围在肌束周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束膜。肌束膜再进入肌束内部,将肌细胞围成更小的束,该细胞束称为次级肌束,包围在次级肌束周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次级肌束膜。每个次级肌束中包有50~150根肌细胞,几十个次级肌束形成一个肌束。
肌束膜厚2~3μm,膜上附有血管、神经、脂肪细胞,它们随膜进入肌肉内部,当营养状况良好时蓄积脂肪,在肌肉横切面上形成不规则的纹理结构,通常将这种结构称为大理石纹。大理石纹能提高肉的多汁性,改善嫩度,增强风味。
2.横纹肌的微观结构
横纹肌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细而长呈纤维状,故又将其称为肌纤维(muscle fibre)。肌细胞是多核型细胞,其直径为10~100μm,长度由数毫米至十几厘米。肌纤维的粗细随动物的种类、年龄、营养状况、肌肉活动情况不同而异。一般猪肉的肌纤维比牛肉的细,幼年动物的肌纤维比老年动物的细。
肌纤维不分支,中间呈圆柱状,两端逐渐变细。外包一层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内膜,膜下有扁平状的细胞核,由几个到几百个。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肌纤维上有排列整齐的明暗相间的横纹。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浆构成。
(1)肌原纤维(myofibril):肌原纤维是构成肌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充满于肌纤维内部的长而不分支的丝状蛋白质,其直径为0.5~2.0μm,呈细丝状。(www.zuozong.com)
肌原纤维上有与肌纤维相同的等长的明暗相间的横纹。横纹上暗的部分称为暗带(dark band),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anisotropic),又称A带。长度约1.5μm,暗带中央有一较明的区域称为H 区,长约0.4μm,在H 区的中央有一条暗线称为中膜或M 线。横纹上明的部分称为明带(light band),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isotropic),又称I带,长约0.8μm,在明带中央也有一条暗线称为间膜或Z线,也称Z带。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部分是一个肌节(sarcomere),每个肌节包括中间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两边各半条明带。肌节是肌肉的收缩单位,也是肌原纤维重复构造的单位。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时,一个肌节的长度约为2.3μm。
每个肌纤维是由1000~2000根肌原纤维平行排列组成的。肌原纤维在构成肌纤维时,明带和明带对齐,暗带和暗带对齐,使肌纤维上有与肌原纤维相同的明暗带,即横纹(图1-3-1)。
(2)肌浆(sarcoplasm):肌浆是在肌细胞内部充满于肌原纤维之间的胶体溶液,呈红色,肌浆中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以及酶、肌糖原、无机盐类、线粒体等。肌浆在肌细胞中起着供给肌原纤维活动所需能量的作用,同时由于肌肉的功能不同,在肌浆中肌红蛋白的含量不同,从而使不同部位的肌肉色泽深浅不一。
3.肌纤维的类型
动物体的肌纤维在色泽、直径大小、酶的活性、供能方式、收缩速度上存在差异。根据色泽将肌纤维分为三种类型:红肌纤维、白肌纤维、中间型肌纤维。各种肌纤维的特性见表1-3-1所示。
图1-3-1 不同显微水平的肌肉组织构造
表1-3-1 不同类型肌纤维特性
(二)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在肉中的含量变化较大,占胴体的15%~45%。存在于动物体的各个部位,较多的存在于皮下、肾脏周围和腹腔中。
脂肪组织是脂肪细胞由疏松结缔组织紧密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脂肪细胞很大,直径为35~130μm,在由原生质组成的细胞膜外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细胞内充满脂肪滴,脂肪滴是由脂肪和水组成的胶体体系。一定数量的脂肪细胞聚集在一起,由结缔组织膜包围形成小叶,大量小叶再聚集形成脂肪组织,外面都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以防止脂肪滴外流。
脂肪在体内的蓄积是由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及肥育程度决定的。猪多蓄积在皮下、腹腔、肠网膜周围及肌肉间;羊多蓄积在尾根、肋间;牛蓄积在肌肉间、皮下;鸡蓄积在皮下、体腔、卵巢及肌胃周围。脂肪蓄积在肌束内使肉呈大理石纹状,肉质较好。脂肪的功能,一是保护组织器官不受损伤,二是供给体内能源。脂肪组织中脂肪占87%~92%,水分占6%~10%,蛋白质1.3%~1.8%,另外还有少量的酶、色素及维生素等。
(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是构成肌腱、筋膜、韧带及肌肉内外膜、血管、淋巴结的主要成分,分布于体内各部,起到支持、连接各器官组织和保护组织的作用,使肌肉保持一定硬度,具有弹性。结缔组织的含量取决于畜禽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运动程度等因素。前躯由于支持沉重的头部,结缔组织较后肢发达,下躯较上躯发达。结缔组织为非全价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如牛肉结缔组织的吸收率仅为25%。虽然结缔组织数量甚微,但对肉及肉制品的品种有极大影响。
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组成,一般占肌肉组织的9.0%~13.0%,其含量和肉的嫩度有密切关系。结缔组织的主要纤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
1.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是构成白色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动物肌膜、皮、骨、筋腱、动脉壁、脂肪组织中。胶原纤维呈波纹状,分布于基质内,直径1~12μm,有韧性及弹性。胶原纤维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胶原蛋白,约占胶原纤维固形物的85%。胶原蛋白是机体中最丰富的简单蛋白,占机体总蛋白质的20%~25%。其氨基酸的组成特点是含有大量的甘氨酸(20%),约占氨基酸总量的1/3;另有脯氨酸(12%)及少量的羟脯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是胶原蛋白特有的氨基酸,可区别于其他蛋白质。色氨酸、酪氨酸及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甚少,故此种蛋白质是不完全蛋白质。
胶原蛋白质地坚韧,在酸或碱的环境中可膨胀。它不易被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所水解,但可被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在水中加热至62℃~63℃时,发生不可逆收缩;当超过热缩温度,在70℃~100℃水中长时间加热会形成明胶,变胶的过程不是水解,而是氢键被打开,蛋白质分子的三股螺旋被解开,从而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2.弹性纤维
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在动物体中是构成黄色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直径0.2~12.0μm。弹性纤维由弹性蛋白组成,约占弹性纤维固形物的75%。弹性蛋白在很多组织中与胶原蛋白共存,主要存在于韧带、血管壁中。弹性蛋白的弹性较强,但强度不及胶原蛋白,其抗断力仅为胶原蛋白的1/10。弹性蛋白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抗弱酸、弱碱能力强,不溶于水,在水中长时间煮制亦不能转为明胶。弹性蛋白不被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但可被无花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菜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水解。
弹性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亦含有约1/3的甘氨酸,但羟脯氨酸含量较少,不含赖氨酸,也属于不完全蛋白质。
3.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在动物体内主要构成内脏的结缔组织及脏器的支架,由网状蛋白构成。网状蛋白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属于糖蛋白类,为非胶原蛋白。网状蛋白由糖结合黏蛋白和类黏糖蛋白构成,存在于肌束和肌肉骨膜之间,便于肌肉群的滑动。网状纤维性质稳定,耐酸、碱、酶的作用,营养价值低。
4.骨组织
骨组织在动物体中起着支撑机体和保护脏器的作用。骨骼在胴体中所占的比例,因动物种类、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不同而有差异。猪骨占胴体的5%~9%,牛骨占胴体的15%~20%,羊骨占胴体的8%~17%,兔骨占胴体的12%~15%,鸡骨占胴体的8%~17%。
骨组织由骨膜、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构成。骨膜由胶原纤维包围在骨骼表面形成,在骨膜中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骨松质和骨密质都是由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的。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细胞较多,为造血器官,幼龄动物含量多;黄骨髓主要是脂肪,成年动物含量多。骨中水分占40%~50%,胶原蛋白占20%~30%,无机质占20%。无机质主要是钙和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