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有很强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有很强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同于以往的所有文化。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具体有以下特征。在网络空间中,无论是信息的“同步交流”,还是非同步交流,都涉及到一个时间的延迟性问题。

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有很强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国际互联网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之一,自它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并迅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们能够想象的领域中,它无所不在。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给青少年的娱乐、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便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上网大军之中。据调查,90%以上的中学生有过上网经历,而其中56.1%的学生一周上网时间在1~4小时之间。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青少年因迷恋网络而产生许多问题,如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or,IAD)、网恋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认识网络的特点及其不利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能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可以分为狭义的网络文化和广义的网络文化。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计算机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上网者的使用方式等。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既联系又区别,一方面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文化活动在许多方面需要传统文化资源支持,而任何文化都想加盟网络文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只要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存储、传播、交流,就会转化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又有本质的区别,即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而形成的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物质文化,网络活动则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同于以往的所有文化。

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具体有以下特征。

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虚拟的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人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休闲等,过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在网络空间里,网络个体还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以虚拟的身份自由地展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等。

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之强,就连发明计算机的专家们也始料未及。网络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印刷品等因素的制约,不论在地球的任何位置,只要你能上网,你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真所谓“一网在手,我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在网络空间中,无论是信息的“同步交流”,还是非同步交流,都涉及到一个时间的延迟性问题。同步交流如聊天室,虽然人们可以坐在电脑前利用网络进行着“实时”的交谈,但在答复他人时会有几秒甚至几分钟的时间差,这相对于面对面的交谈来说,还是显得过于漫长。而在电子邮件和访问新闻组的形式中,这种时间差甚至长达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虚拟空间创造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时间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缓冲地带”,这时,时间似乎被“延展”了。

网络文化是一种高度开放的文化,每一个网民,不分职务高低、身份贵贱、学识深浅、男女老幼,都可以进入网络空间去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共享资源,如网络上的电子公告板(BBS)、新闻组等。在网络文化中没有权威、没有明星,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一个孩童只要家中有互联网账号和电脑,就能同任何一个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导师分享同样的学术和教育资源,讨论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在网络空间中,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障碍,而且这种交往可以更加超越时空和人为的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使相距遥远的人们丢掉传统的偏见,去除各种心理负担。其次表现为多层次文化共存。在网络空间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存,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共处,既有各种抽象的学术讨论和严肃的文学作品,也有着充斥于各个角落的色情文字、图片和暴力倾向等内容。

另外,网络文化还具有载体形式的单一性、文化的整合性等特征。

网络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参与其中,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网上学习、网上交往、娱乐、消遣等心理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调节和支配的,而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行为的动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他们摆脱心理上的压力,他们从上网过程中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满足。

现实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父母的希望、社会的激烈竞争、繁重的学业等等,都可能对中学生们产生无形的心理压抑,当这种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迫切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网络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快捷性和方便性等特点,他们可以把自己悄悄地隐藏起来,尽情地宣泄,而不必在乎任何人。在网上,他们不必为容颜丑陋而自惭形秽,也无需为囊中羞涩而感到自卑,他们可以以不同的身份结交许多朋友,彼此谈人生、谈感情、谈心理隐私,从而在随心所欲的谈吐之间满足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的目的。

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很不稳定的。一方面,随着其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而深刻,他们常常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心理需要结构发生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时常处于一种波动、迷惘和抉择之中,因而其情感又是很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较大,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对象。网络功能的多面性、网络内容的超强性以及网络交往的隐匿性恰恰满足了中学生这种丰富而不稳定的情感需要,他们可以通过上网冲浪、玩游戏、聊天等宣泄郁闷,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平衡状态。

中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往往会以各种方式、在各个方面表现自己,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处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与重视,甚至想成为傲视天下的英雄,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理想不等于现实,于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把目光投向电脑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的电子空间里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在那个神奇的数字世界里,中学生戴上符号的面具,疯狂玩游戏、聊天、交友,甚至进行网恋,或者指挥“千军万马”,左拼右杀,从而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情感”和“尊重”,满足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精神需要的程度往往比对物质需求的程度更高。当充满诱惑力的网络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他们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网络中近乎无限的信息量极大地满足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许多在现实中和书本上难以看到的、听到的,在网上都能很方便地看到、听到。不少中学生就是带着好奇心走进电脑网络的。

中学生在性心理方面,表现为性需求与性压抑冲突。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由于性功能趋于成熟,性意识逐步增强,心理上出现强烈的异性爱慕期及爱情尝试期。但是由于来自学业、道德、学校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的约束,他们不得不把这种对异性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底。网络的出现使得他们有可能在一人一机情况下,在网上“放肆”地谈情说爱,浏览成人网站而不为人所知,从而满足他们性宣泄的需要。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会受益于互联网的使用,但对一部分人来说,网络的使用不仅没给他们带来好处,反而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问题。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全国4亿多网民中,约有228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IAD和网恋是目前青少年上网最容易产生的两类问题,这些问题已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能不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沉迷网络,一旦上瘾,便形成一种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亦称因特网综合征(缩写为IAD)、网络控制障碍、网络依赖、病理性网络使用等,是指无特定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沉溺于国际互联网上,其行为与吸毒、酗酒成瘾者相类似。他们上网时对周围一切麻木不仁,即使面临失学、失去朋友的危险,也认为在网络中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重要。下网后则焦躁不安,情绪低落,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孤独抑郁、网恋、游戏成瘾、色情并称四大“网络心理障碍”,已成为困扰“网虫”的主要病症。

在我国数以千万计的网民中,青少年约占85%左右,关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原因,除了受满足个体需要的心理因素影响外,专家们还认为有如下几点:

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成人意识变强,认为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处理。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经常无法解决遇到的困难,一点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令自己情绪波动比较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受挫后情绪不稳定,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去寻找网络这个可以使自己完全逃避现实、情绪可以得到充分宣泄的世界。

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无法很好地进行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很多父母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他们的叛逆心理,造成了他们偏要和父母对着干的局面:你们不让我打游戏,我偏要这么做。

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比较差,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冲动性强,一旦陷入网络之中,明知会影响学业,但是却不能控制自己。(www.zuozong.com)

如某上网成瘾者,男性,17岁,高一学生。患者学习成绩一般,并经常旷课、逃学。后来学校了解到,患者学习成绩下降、旷课的原因是沉迷于上网玩网络游戏。由于学习成绩差,第二年患者不得不留级。但留级后,他依然热衷于上网,并经常旷课逃学。学校为此多次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多次通过家长进行配合教育,患者也多次写下保证书,但结果还是一切照旧。有一天,患者的父亲来到学校要求退学,原来,患者因为迷恋上网,最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治疗。根据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的分析,网民患上“网瘾”的原因还包括“感觉亲密”、“没有时间限制”和“没有禁制”。格林菲尔德说:“互联网的影响力与其他导致大家上瘾的力量截然不同,是我们从没处理过的。”

虽然正式的网络成瘾症(IAD)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但是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这是个很广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和冲动控制问题。心理学家认为,网络成瘾症患者需要表现出以下这些具体的临床症状:

(1)耐受性增强。患者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

(2)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患者就会变得明显的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网络。

(3)无法自控。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4)关联活动。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下载大量的材料等等。

(5)上网使患者的社交、学业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6)自知力。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患者仍然继续花费大量时间上网。

要诊断一个患者患有网络成瘾症,患者必须在过去6个月以上的时间内表现出上述症状中的三种以上。

“网络成瘾症”有极严重的身心危害。长时间上网,首先会导致视力下降、肩背部肌肉劳损、睡眠剥夺以及免疫功能降低。同时会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如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生物钟紊乱、失眠、饭量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以及兴趣丧失、记忆力衰退、思维迟缓等。

世界闻名的日本“筑波城”和美国“硅谷”的科技人员最早发现和最早体验到,科技信息量大,使得一些人对超负荷的信息缺乏适应和承受能力,易“消化不良”,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如寂寞、心情压抑、沮丧、疲倦、性情孤僻等,“筑波病”或“硅谷病”、因特网综合征因此得名。

诺丁汉大学心理学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是最早研究网络病的专家,他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他发现,“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者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他们高兴时肯定是在因特网虚拟世界中冲浪;情绪低落、焦躁则在上网不得之时。”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短时间内会令人高度兴奋,但之后则令人更加颓废、消沉。

由于长期沉湎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的存在,当重新面对真实的社会时,很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就迷惘了,严重者甚至厌世轻生,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

另外,网上“文化侵略”侵袭青少年意识形态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一些垃圾信息,如色情、暴力和网络游戏如同魔鬼般侵蚀青少年的心灵,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有关专家还认为,上网成瘾也是亲子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的诱因之一。

网络成瘾的危害确实很大,我们如何对待网络,如何调整自己、保护自己呢?

网络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传输工具,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由于技术和法规的不完善,在很多时间,人们阻止不良信息传播的能力还很弱,也就是说,这些对青少年构成诱惑和危害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害怕和憎恨都解决不了问题,最终的出路还在于调整自己、控制自己。

就上网聊天而言,可能有利于发泄一些不良情绪,减缓某种心理压力,但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还在于自己。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深陷其中,必然降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各种人上网的动机不一样,个人在网络上的身份、角色、姿态也不一样,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试图对青少年的身心灌输不良影响。这些现象都应为青少年敲响警钟,网络并不真实,对网络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网络交际有不同于现实交际的特殊性。一是情境的虚拟性,二是地域的广延性,三是身份的隐秘性,四是对象的模糊性。我们看网友如同“雾里看花”,所以要学会自我保护,谨防网络骗局。首先是在网上不要把自己的真实姓名、住所轻易告诉网友;第二是不能把自己的家庭和经济情况告诉网友;第三是不要轻信网友的情况;第四是不要轻易与网友见面。

上网成瘾的人应该在每次上网前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要上网干什么,然后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列在纸上,为自己上网限定时间。如果认为用闹钟麻烦的话,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小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到时准时下网或关机。

在自己左手腕带上粗橡皮筋,当自己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自己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

对于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应主动争取父母的干预和保护,发挥父母的指导防范作用,欢迎父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安装过滤程序或“防火墙”,可以屏蔽黄色网站;同意父母搜索查看自己经常去的网站或聊天室;还可以和父母一起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一起交流分析,这样既可防止躲开父母的视线上不良网站和聊天室,还可以在一起上网浏览、聊天、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增加共同语言,密切亲子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势在必行。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应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建立一道思想上的“防火墙”,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自觉远离那些垃圾信息。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做到克己、自省、慎独,并自觉运用法律、纪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决不做网络的奴隶和不良信息的牺牲品。

网络成瘾症的危害之一就是会使人逃避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消极情绪的工具。借网消愁愁更愁,逃避问题并不代表解决问题,当几小时后下网的时候,问题仍然在那儿,心里反而更着急,要想办法试着去解决问题,不要怕失败。平时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时间,与周围的同学伙伴交往,这样可以使自己的人际心理需要包括异性同学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常健康的方式得到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