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既未品尝过饥寒的滋味,更没经受过风雨的侵袭。在学校,他们很难有接受逆境教育、挫折教育的机会;回到家里,更是不能吃下一顿不合口味的饭菜,不能过上一周没有零花钱的生活,不能在自食其力的环境中生活几天。这样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素质,岂不令人担忧!
另据广东媒体报道,广东佛山石湾某中学高一学生,只因患中耳炎,考试成绩不理想,便跳楼自杀身亡;顺德区一初三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上吊自杀;广州市一名17岁女孩,由于不忍心父母负担过重,留下遗书吞药自尽;深圳16岁女生不堪高考压力服毒自杀……面对一桩桩让人叹息的事例,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年变得如此脆弱,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如此视生命如草芥!
为了使中学生能健康成长,更好地面对人生道路的风风雨雨,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给他们必要的挫折教育已是不容忽视的课题。要让每个人都明白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学会如何承受失败、挫折,怎样从失败、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笑迎生活。
挫折,就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困难和障碍的干扰而不能克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如一学生努力学习想得到优异成绩,但考试结果两门不及格。又如,一学生在和老师、同学交往中,总是把握不好分寸,自己的满腔热情却换来老师和同学的冷眼和不信任。
受挫后的生理变化是由挫折情境所导致的,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作用下,人的神经、心血管和消化、内分泌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若生理反应剧烈或持久,将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愤怒,是个体受挫后在情绪反应方面最常见的表现;焦虑,是人们在受挫后,一时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沮丧,含有失望、悲伤甚至厌世的成分,通常是个体遭受较强烈较严重的挫折时产生的一种反应。
人在受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不理智的行为;惊慌失措、破罐破摔、强迫症等固执行为;冷漠、幻想、推脱、依赖等退缩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导致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1)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得到想得的名次;
(2)教师言行不慎,方法失当;
(3)同学之间发生纠纷,师生关系矛盾;
(4)校园暴力存在,学生没有安全感;
(5)学生在集体中被孤立,没有归属感;
(6)学校没有一个稳定有序、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管理中使用强权约束;
(7)学习竞争的压力太大,缺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
(1)生活条件差,比如父母双双下岗,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比较困难,孩子在消费上较高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感到失望和不满;
(2)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打闹,家庭气氛不和睦,使孩子回到家就感到非常厌烦和苦恼;
(3)家庭破损,或父母离异,或亲人过世,或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得不到父母关爱的温暖;
(4)亲子关系紧张对立,孩子从家长那里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心、体谅和理解,反而经常受到误解、忽视甚至打骂。
(1)家庭的过分保护。父母对孩子的千般宠爱和呵护,造成了孩子的“蛋壳心理”。
(2)教育失误,分数压倒一切。把学习成绩看成是学生的一切,不但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畸形发展,而且为他们挫折后的溃败埋下祸根。
(3)缺少挫折教育。家庭和学校都缺少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导致他们看到的只是成功之花的绚丽,看不到通往成功之路的艰辛,对困难和挫折毫无心理准备。
某些高中生因容貌、身材、健康状况、生理上的疾病及缺陷,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青少年心理发展正经历一个重重矛盾的“危险期”,主要有: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偏激性的矛盾;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处理能力方面的矛盾;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憧憬未来、富于想象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他们挫折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www.zuozong.com)
心理学上把个人遭受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人承受环境打击和禁得起挫折的能力叫做挫折耐受力。有的人能够经受住经常的、严重的挫折,并且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的人面对挫折却失望、痛苦、沮丧,或者引起消极对抗。有些青少年为了老师和家长的一点小小的批评就感到委屈,感到丢了面子,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就是耐挫能力太差的表现。
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活表明,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会产生种种需要,就会因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愿望而已,正是人们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如意的事,才发出了这样的祝愿。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很重要,它是战胜挫折必要的心理准备。只有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才能坦然地面对挫折,正视挫折,不否认、不回避,接受挫折的考验,经受挫折的磨难,树立信心,鼓足勇气,采取有效措施,最终战胜挫折。
其次,要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而成《说难》、《孤愤》。他们的不朽业绩,都是在举步维艰的逆境中做成的。事实上,正是挫折激发了他们潜能的发挥。有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热水锅里,这只青蛙在生死关头竭尽全力跳出热水锅,死里逃生;把另一只青蛙放进凉水锅里,并在锅下逐渐加热,青蛙在锅里悠然自得,最后一命呜呼。人也是这样,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往往不求上进,平庸无为;而艰难困苦使人发奋图强,终成大器。英国心理学家布朗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挫折,则将永远保持其平庸状态,既愚蠢又糊涂,像母牛一样怡然自得。”有位教练为了使游泳运动员发挥潜力,游得更快,在游泳池里放入一条凶猛的鳄鱼,结果,运动员的成绩显著提高。可见,遭受挫折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挫折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激励因素,正是挫折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当然,也应看到挫折的消极作用,生活中如果屡遭挫折,积累过多的挫折经验,也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危害心理健康。因此,要充分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使其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再者,要认识到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127人生活中遭遇过重大挫折。世界上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都对成功道路上的挫折有着深刻体验。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缆的设计者汤姆逊教授说:“有两个字能代表我50岁前在科学道路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要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鲁迅先生说得好:“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在日常生活中,倘若遭遇到挫折,就应表现出这种伟大的胸怀,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以刚毅的态度与厄运进行不屈的斗争。贝多芬以他辉煌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一句名言:“用痛苦换来欢乐。”如果人们都能像他那样,无论遭遇什么挫折,都能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那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伟大的人。反之,如果在挫折面前垂头丧气,自暴自弃,那就只能成为庸人和懦夫。值得指出的是,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出刚毅的态度。我们不必神化强者,以为自己成不了那种钢铁般坚强的人。其实,普通人的犹豫、担忧、动摇等,在强者的心理世界中都可能出现:鲁迅彷徨过,伽利略屈服过,哥白尼动摇过,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是坚强刚毅的人。换言之,刚毅的人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战胜自己的软弱而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把1元钱掉进井里,便坐在井边痛哭。一位好心的过路人问他何故如此悲伤,他说是因为失落了1元钱。过路人安慰道:“不要难过,我给你1元钱。”谁知那人得到钱后仍然痛哭。过路人迷惑地问他为何还哭?他说:“要是原来那1元钱不丢的话,我现在就有2元钱了。”丢钱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确实有点荒唐,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生活的,给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挫折,带来无尽的烦恼。
认知心理学认为,挫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刺激性事件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信念引起的。例如,两个人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熟悉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俩打招呼径自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考虑问题,没注意到我们,所以没有与我们打招呼。”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他也许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样对待我!”这样一来,他们两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越想越气。由此可见,是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了挫折反应,而不是刺激性事情本身。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泰德所说:“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既然认知是产生挫折的关键因素,那么,改变认知就成为减少挫折的重要方法。有一个人问萧伯纳:“什么是乐观主义?什么是悲观主义?”萧伯纳指着一只剩有一半酒的酒瓶说道:“乐观主义看到这里面还有半瓶酒,而悲观主义看到这里面少了半瓶酒。”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看到阴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使自己屡遭挫折。据传古时候有一位老太太,她的两个儿子都做生意。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染布。老太太每天早早醒来先看天气,若是晴天,她想“完了,老大的雨伞卖不出去了”,于是她很焦急;如果是阴雨天,她想“糟了,老二染好的布没法晒了”,于是她很发愁。这样,老太太每天总是愁眉不展。有一天,一位过路僧人告诉她:“以后碰上晴天,你就想老二的生意兴隆;若遇上阴雨天,就想老大的生意红火。”老太太照做了,从此她总是乐呵呵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只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挫折感就随之产生。所以,我们要学会辩证思维,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从危机中看生机,处不利处看有利。这样才能减少挫折感,获得好心情。
经常快乐的人,并非他们生活中没有挫折,而是他们善于以积极的认识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一位钓鱼而归的老者,行至村口时有人问道:“得鱼几条?”老者答曰:“今天不错。昨天花费了一整天,未得鱼。而今天只用了半天,得到了与昨天同样的收获。”这位钓鱼人是位智者,智在他能轻易获得好心情。假如这位钓鱼的老者对两次空手而归持消极态度,他就会这样回答:“别提啦,这两天简直活倒霉,昨天忙活一整天,一条没钓到,今天又等了大半天,还是一无所获,我都快气死了!”可以想象,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肯定不会有好心情。好心情非常重要,有人这样说:失去了金钱,只失去了一点;失去了朋友,则失去了一半;失去了尊严,失去了大半;失去了快乐,则失去了全部。《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缺吃的,不少用的,有人呵护,有人伺候,也有人爱,唯独没有好心情,因此她“花应艳时却凋零”;而刘姥姥生活艰辛,但自得其乐,长命百岁。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期望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决定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符合个体的能力或条件。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使成功了,也不能产生成就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抱负水平与挫折感的产生有密切关系。例如,考试时,甲生和乙生同样得了80分,甲生垂头丧气,认为自己是重大失败,因为他的目标是在90分以上,而乙生欢天喜地,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因为他的目标是60分。所以,要使一个人在活动中既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合自己能力的、具有挑战性的抱负水平。
在确立抱负水平时,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更不要指望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贝多芬不会因为打不过张飞而伤心,他的长处不在武功而在音乐;张飞也不会因为创作不出世界名曲而苦恼,他的长处不在音乐而在武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必因为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寻烦恼。
受挫者的挫折反应总是在一定的挫折情境中产生的,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或消除,挫折感也就会随之消失。因此,设法改变挫折情境是克服挫折的又一重要方法。在挫折发生之前,应尽量避免挫折情境,防止挫折的发生;挫折发生之后,应认真分析挫折情境,设法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例如,与本寝室同学发生了冲突,可以暂时离开寝室,到外面走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自我防卫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机能,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可以使人适应挫折、减轻精神痛苦、增强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人逃避现实、降低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心理变态。
所谓合理运用自我防卫机制,就是要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为战胜挫折提供帮助。一般来说,建设性防卫机制,如升华作用、补偿作用、幽默作用、认同作用等,既能释放心理能量,又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许,是自我防卫机制的较好方式;而掩饰性防卫机制,如文饰作用、压抑作用、反向作用等,具有一定程度的掩饰性,掩盖事实真相;逃避性防卫机制,如否认作用、推诿作用、投射作用等,具有一定程度的逃避性,逃避面临的现实。后两类自我防卫机制若运用不当,会形成自我欺骗,故应引起注意。
挫折调节力是指对挫折进行直接的、主动的调整、转变、改善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的挫折调节力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品质之一,是人格成熟的象征。在培养挫折承受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挫折调节力。
挫折调节力与挫折承受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挫折调节力和挫折承受力都是对于挫折的适应能力。对于挫折的适应是一个过程,承受力是适应的前阶段,调节力是适应的后阶段,有时两者是同时起作用的;承受力是调节力的基础,无承受力,调节力就失去了依托,而调节力是承受力的发展,是适应的高级阶段,调节力可增强承受力。挫折调节力与挫折承受力的区别在于:承受力是对挫折消极被动的适应,即接受、忍受、容忍,而调节力则是对挫折积极主动的适应,即调整、克服、战胜。承受力表现为对挫折负荷的抵抗力,调节力则表现为对挫折情境的改造能力;承受力是接受现实,减少挫折情绪,调节力则是改变现状,取得事情本身的成功;承受力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是忍辱负重,调节力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是拼搏进取。
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如果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那么,随着不良情绪的增加,会破坏心理平衡,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应当设法宣泄不良情绪。
破坏性的发泄方式应当避免,因为那样虽然暂时减轻了心理压力,但违反社会规范必将带来新的挫折。
倾诉是最常见的宣泄方式,而且非常有效。美国杰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倾诉作过这样的论述:“我希望人们能听我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在我的一生中,有好几次我感到自己因无法解决问题而火冒三丈,或者陷入苦恼不堪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或者一时被绝望的心情以及认为一切都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心情所压倒。可以肯定,在这时候我已经处于病态的心理状态。我比大多数人有幸的是,在这些时候我总能找到人倾诉自己的苦衷,由此使我从精神纷乱中解脱出来。最幸运的是,他们往往能够比我自己更深刻地倾听和理解我的意识。当人处于精神痛苦时,如果有人能听你诉说衷肠,同时又不试图评判你,不替你承担责任,不打算改变你,你就会感到非常愉快。这样,我内心的紧张就会解除。我能和盘托出深藏在心底的令人恐怖的情感、罪过、失望、迷茫等等。我可以通过一条新的途径重新窥见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继续沿着生活之路走下去。使人万分惊讶的是,如果有人倾听并理解你,那可怕的情感就立刻变得可以忍受;那些似乎不可思议的因素都会变得合乎情理易于理解;即使看来永远无法澄清的迷茫困惑也都变成比较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我一直很珍视别人能以敏感的、充满感情、聚精会神的方式听我倾诉的可贵时刻。”
罗杰斯的这番话,在我们接受学生咨询的实践中,得到了极好的佐证。很多同学进门时唉声叹气,一肚子苦恼,我让他(她)把话说完——我和他(她)一起经历、感受、分享……结果,临别时,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春风满面地谢别老师。
痛哭也是有效的宣泄方式。痛哭可以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同时,流出的眼泪还可以把体内某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因此,有必要对“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提出质疑,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如果处在挫折的悲痛之中,不妨在适当的场合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来自各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可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缓解挫折对个体的打击,帮助个体应对挫折,从而增强挫折承受力。相反,缺乏社会支持,则会妨碍积极的心理应对,降低人的挫折承受力。因此,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法。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通俗地说明了社会支持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诚信待人,广交朋友,营造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当遭受挫折的时候,能够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增强力量,战胜挫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