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志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

意志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志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所有人类的成就,没有一件能离开意志的支撑而存在。在心理学中,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使全部可能性都积极调动起来的力量。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可以起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说,目标是意志的方向盘,意志是目标的守护神。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懒惰、盲从和独断。

意志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

提及意志,人们不免会想起一些英雄人物,想起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

意志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属于“超我”的部分。我们并不提倡类似“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残式变态意志,我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实现自我生存、自我价值的意志。“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引自《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意志”一词几乎人人皆知,但有关意志的知识并非人人皆有。

意志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所有人类的成就,没有一件能离开意志的支撑而存在。

在心理学中,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与情感、动机等一样,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

意志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使全部可能性都积极调动起来的力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意志力优秀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绩更突出。德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完成智力活动时,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显示出较高水平的生理反应,如前者的脉搏次数从活动一开始就急剧地增加,从而提供了有利于心理活动的状态,这就是个体在为进行活动而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做的积极调节。

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可以起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意志不坚定或缺乏意志,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与事业发展中,难以克服心理矛盾,难以完成工作计划,难以坚持体育锻炼,难以具有健康的体魄,从而怨天尤人、悲观厌世,把自己置于恶性循环的怪圈。更有甚者,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会逃避责任或轻生自杀。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忧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可见,情感、意志使人健康、貌美而长寿,并具有魅力。

具有坚强的意志则可以增强克服消极情感的控制力,保持心理健康,使自己乐观、勇敢,有效地面对困难与危机,摒除失望、忧郁与畏缩,做身心健康的人。

意志是目标实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要把“观念”变成现实,就需要“心理”的参与,最重要的是意志。正如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医学家巴斯德所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一切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改变现状,人的内心产生了为追逐目标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力,正如导弹火箭受到光、热的刺激和内在程序的控制,产生追踪目标的动力一样。追求目标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有成就者皆能瞄准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地去实现心中的理想。意志护卫着目标的实现。没有意志的目标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没有目标的意志,正如无目标的导弹,它的发射不但没有价值,还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目标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兴奋区域,它能激发热情,为意志输送力量。目标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越大,意志行动的效率越高。崇高的目标会点燃人们心中的信念之火,为意志行动提供持久的动力。若是缺乏明确、远大的人生目标,一个人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只能随波逐流,一事无成。所以说,目标是意志的方向盘,意志是目标的守护神。这是人类特有的标志,也是衡量卓越人才的一把尺子。

请看以下资料:

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时间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时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0年时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时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时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时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时间

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时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

仅列以上10个数字,就足以令人深思。

凡有惊人成就的人,在他们的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就是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

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自己行动的目的,称为意志的自觉性。

具有自觉性的人,不用别人暗示和督促就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并按照客观规律调适自己的行动,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于自己的目标。

德谟克里特是一位口吃者,并且他的舌头天生比别人大,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决心、信心、恒心,他口含鹅卵石苦练了3000多个清晨和黄昏,终于成为一个妙语连珠、技盖群芳的演说家

自觉性使人能自觉地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无关事物吸引,努力坚持实现目标。正如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牢牢把握人生目标之体现。

自觉性还表现在对错误目标的自觉检查和主动修正上。即使曾出现过错误,也能不自弃,不甘落后,继续前进。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懒惰、盲从和独断。盲从的人没有主见,易轻信别人而忘记自己的目标。独断是盲从的反面,就是一意孤行,不管别人的意见、劝告是否有参考价值,一概拒绝,致使一错再错。懒惰的表现是拖延和轻微的犹豫不决,懒惰像腐蚀剂,阻碍人的潜能开发,使人无所作为,终生平庸。

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风靡全国,其中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说的就是当机立断的果断性。也就是说,当需要做决定时,能迅速明辨是非,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及时坚决地做出决定,执行决定。同时又能审时度势,在需要延缓决定时能够等待时机的成熟,一旦时机来临时立即付诸实施。

果断不同于轻率鲁莽,它以充分根据及周密思考为前提,能对行为目的、方法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深刻认识和清醒估计,在最为紧急关头立即采取正确的行动。如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都能正确判断形势,勇敢冲向前去,以行动争取胜利,不惜牺牲生命。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是突出的一例。

具有果断性的人,还表现出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他们能正确分析情况,及时做出决定,不虚耗时间和精力。杨振宁初到美国时是从事实验物理的,他发现自己的实验基础和能力远逊于美国同行,但思维判断及分析能力却明显优于别人,于是他果敢地放弃了已有相当基础、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的实验物理,改攻理论物理,数年后终于获得诺贝尔奖。足见他当初决定之果断与明智。

与此相反是优柔寡断与草率决定,或表现为患得患失、踌躇不前,或表现为懒于思考,在不具备充分条件下轻举妄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会在内心进行无休无止的动机冲突,在采取决定时迟疑不决、三心二意;或在紧要关头仓促抉择、孤注一掷,事后悔恨遗憾;或干脆在开始行动时即怀疑决定的正确,以致畏首畏尾,懦弱无能。(www.zuozong.com)

指一个人能够长期地、持之以恒地保持充沛的精力,不屈不挠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在完成目标需要较长时间、困难十分巨大时,最能考验一个人意志的坚韧性。凡是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都必须有坚韧性,即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

美国生物学家吉耶曼和沙利及其科学集团在长达21年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同行们的一切怀疑和讥讽,克服了恩主中断资助和种种科技难关,顽强地进行下丘脑的研究,终于从27万只羊脑中提取出1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TRT)的样品,发现了脑激素,共同获得1977年诺贝尔奖。他们这样回答记者:“什么是坚忍不拔?那就是逐个地分析100万只羊脑!”

与此相反的是动摇、顽固、执拗,表现为遇到困难怀疑预定的目的,错误地放弃追求;或做事见异思迁,虎头蛇尾,对困难望而却步;或明知行为目的的错误仍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等。

指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能够驾驭自我、克服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干扰、支配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心理品质。

在人的意志行动过程中,总会有与目标不一致的欲望相诱惑,或有消极情绪情感的干扰,如厌倦、羞怯、恐惧、犹豫、懒惰等。有自制力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控制自我,克制与目标实现不相一致的思想情绪,排除外界干扰,一方面迫使自己坚决执行决定,另一方面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与坚韧性相比,意志的自制性更需要克服的是个体内部的障碍。它反映着意志的抑制功能,要坚决抵制不符合目的的内心欲望和不良情绪的干扰,调节注意力是理智战胜欲念和情感的过程。

斯大林曾谈到,列宁在失败后不灰心丧气,而是“更加精神百倍”;在胜利时不骄傲自大,而是“特别警惕和戒备起来”。这就是自制力的表现。

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人专心致志,有人心不在焉,这是注意力的水平问题。注意力的水平与自制性关系很大,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注意力与兴趣有关,但许多事情并不见得让人感兴趣,可又确实需要做也值得做,自制性就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而这个集中注意的过程也锻炼着意志。

与在学习上的注意力相比,专注于人生的目标就更难了。俗话说:放任易,约束难。自制性是有大志者必备的品质。马卡连柯说得好:“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缺乏自制性的主要表现是放纵自己,听之任之和随波逐流,不负责任。这种人常常是“三分钟热度”或“虎头蛇尾”等。

另外,独立自主、勇敢、顽强、勤奋、耐劳等,也是优秀的意志品质。

21世纪是人人都无法逃避竞争、挑战、危机、困难的时代,因此也是需要意志的时代。惰性与拖延、盲从与怯懦、冲动与优柔寡断这些不良的意志品质,成了很多人失败的祸根,甚至发展到病态人格,需要我们尽早意识到它们的危害,而更主要的在于加强自己意志的磨炼和培养。

科学史上、文学史上以至中国革命史上,无数功勋卓越的人物,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惊人的意志之硕果。意志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教育学家在呼唤挫折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前面已经说过,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体验。

引起挫折的情境指那些对个体行动起阻碍作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和事件等刺激,如丧失亲人、考试失败等。具体又可分为实际挫折情境和想象挫折情境两种。后者对人的影响更为严重,它常随人的主观想象而泛化,在人的行动之前就把人先击倒。例如一个初次推销的人,在外出推销之前常常会设想客户对他的态度,会不会对他歧视、投以白眼、挑剔他的商品,甚至把他轰出门……越想越怕,胆战心惊,以致不敢走出家门,在内心用想象就击败了自己。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心理上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与个体的人生观、性格、气质、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每个人的挫折认知和挫折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准确、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挫折是很重要的。

挫折也有积极的一面,请听《挫折的自白》:“我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生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

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挫折如同大浪淘沙,过滤着人生路上的行进者。在艰苦岁月中,智者之所以不被淘汰出人生的舞台,就是因为他们能正视困难,积极主动地解决困难,战胜挫折。

人说逆境成才。在逆境中,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感受力。因为在顺境中惰性在滋长,让人无所用心,对事物的感受力下降;同时顺境中因需要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动力不大。而逆境下因资源匮乏,精神压抑,谋求变化的欲望强烈,成才动机强;另外,逆境能增强个体的抗挫力,能经住失败考验的人更容易在创造活动中取得成功。爱迪生为发明电池经历了17000次失败。他说:“对于我,失败与成功一样重要。”诸葛亮也说过:“善败者不亡。”过去在选拔人才中,如果某人曾有失败的经历是个大忌,可现在,某些大公司主管们在讨论人选时会说:“太让我们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失败。”世界首富、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以敢冒风险而闻名,他就喜欢用曾有过失败经历的人,认为从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态度中可看出他应付变化的能力。

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战胜挫折中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它标志着人们曾经的奋斗,引导着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接近成功,更锻炼着意志,激发前进动力。

诱惑是意志的腐蚀剂。从目标确立的阶段起,外界的无关因素就在干扰着意志。实现目标又往往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这中间主客观状态常发生各种变化,如疲劳的加剧、情绪的懈怠、难度的增加……重重困难不断出现。还有在很顺利的时候,人的意志也容易因缺少困难的刺激而麻痹。这些关头,外界的某些因素很容易对人的意志发生影响,使人犹豫、悲观或骄傲、大意;使人担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对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使人对物质的享受产生向往……结果这种诱惑对于意志薄弱者产生了效用,他们追求安逸的愿望战胜了目标意识,被诱惑拉下了水。他们放弃了原定的正确目标,去追逐那虚幻的更有利实惠、更易达到的目标,从而享受即时的满足和轻松。

但这利益只是短暂的,最终他们将会发觉外界诱惑的许诺是虚假的泡影。而且放弃理想的行为降低了他们对自身的评价,使其自信和自尊受到打击。

抵抗诱惑需要加强意志的自觉性,把目标牢牢锁定,对目标的意义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环境中的困难要有辩证的观点,用长远的眼光看未来、看自己。目的明确、信心坚定者会恒心不改地坚持下去,不被外界诱惑打动。他们的意志经受住了考验,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对意志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先要从内心认识到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并下决心磨炼自己的意志。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事件来临的时候,有目的、自觉地采取行动锤炼意志,为实现目标做准备。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它可以激发人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热情,激励我们顽强拼搏。目标越远大越有利于调动心理潜能,使人观察敏锐、记忆持久、思维深刻、想象丰富,并使人的情感充沛、兴趣集中,为理想的实现勤奋耕耘,锲而不舍。历代英雄豪杰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如霍去病舍家卫国,“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文天祥以身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救国救民,年轻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此可见,美好的理想是产生坚强意志的动力,理想越是美好而迫切,行动起来就越坚强而持久。

情感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源泉,它能给人们的行动增添无穷的力量。列宁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有时也可成为坚强意志的动力。任何意志坚强的行动都必然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当我们许多有志之士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时候,许多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顽强拼搏的时候,许多孔繁森、任长霞式的党员干部为人民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时候,他们心中无不怀着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正是这种情感激励着他们艰苦探索、奋斗到底的决心。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爱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同正确的行动统一起来,以产生坚强的意志。

目的是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我们做什么事情,常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句话来表示行动的决心,这就是渴望实现目的、产生结果的主观迫切性。一个成就动机强烈的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一旦明确了行动的目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不会轻易停止行动。例如:发明汉字“五笔字型电脑输入技术”的王永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实现1962年他17岁时在高中毕业典礼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有伟大的发明,把我们的头像印到教科书上去”的誓言,经过艰苦的努力拼搏,攻克了一个个科学技术堡垒,终于取得了成功,达到了目的。所以,意志同目的是不可分的一对亲兄弟。

一个人在生活或学习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阻碍,乃至身体不适、人际关系摩擦等,都会成为对人意志的磨炼与考验。意志正是在与困难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随着困难而增强的。所以不能轻易向困难低头,或逃之夭夭,放弃锻炼意志的机会。而是冷静接受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把困难转化成动力。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之一陈毅元帅,早年在赣南打游击,长期被敌人围困,最后到了“囊中剩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的地步,但他仍保持一个革命者的乐观态度,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表现出了无比刚强的意志。

日常小事是锻炼意志的基本途径。像专心致志、千遍不厌、有条有理、善始善终、抵抗诱惑、克服胆怯等,皆是在平日的学习、实践和生活中逐步培养的。如,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随时同出现的困难作斗争,要排除干扰专心听讲,要反复操练习题至熟练掌握知识要点,要攻克难题不留死角……学习的每一步成功皆与意志相伴,同时也不断地磨炼着意志。

人的意志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培养与自我训练。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坚强意志的培养要靠千百件小事的锻炼,在小事中磨炼自己,才可能在重大事情上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在顺境下训练意志,可以通过坚持某种特定的活动,如每天读半个小时的英语,每天练一个小时的书法,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特别是长跑。再如酷暑寒冬坚持做某件事情等,都可以磨炼毅力。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意识地使自己系统地完成没有兴趣但有意义的活动,并迫使自己在活动中做出意志努力。

把伟大人物、英雄模范及先进典型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读他们的人物传记,学他们的先进事迹,还可搜集格言警句,如“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大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培养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的习惯。如写日记或周记检查自己、评价自己、批评自己,发扬勤奋进取、严谨负责、积极自信、坚韧自制的良好意志品质,克服懒惰、盲从、草率等不良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同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意志薄弱的人在气质上多半是柔弱型的,在性格上多半是脆弱的,在能力上多半是低下的。因此,在加强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时,要注意同塑造健全、完美的个性特征联系起来,针对自己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培养。在培养和锻炼时,本着哪个方面薄弱就在哪个方面多下工夫的原则,有意识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