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吴家朋
组员:王冠中 邓超 谢泰宇
指导教师:青岛第三十九中学蒋成翔老师 白晓歌老师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贝壳类生物也是青岛人的所爱。贝壳数量极多,然而每天都有大量贝壳不经利用被扔向垃圾桶,经过查资料得知,贝壳中糖蛋白提取物有收敛、镇静、解毒、镇痛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海洋药物。通过从贝壳中提取生物糖蛋白这一课题的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一问题。除了直接利用海底的石油、矿产资源外,“变废为宝”也是一种保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实验方法]
一、研究方法
我们在本次实验中用到了以下几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
二、实验材料
400g蛤蜊,烘干机,粉碎机,电子天平,试管若干,浓盐酸,氢氧化钠,pH试纸,漏斗,滤纸,玻璃棒,95%乙醇,双缩脲试剂,小勺,酒精灯,石棉网。
三、实验步骤
(一)第一次实验
1.清洗,称量
取200g纯牡蛎壳;取洗洁精少许,对牡蛎壳进行清洗,将冲洗干净的贝壳放在干净的大烧杯中,用带有热风的吹风机进一步将其烘干;利用蒜泥槌将其捣碎,成颗粒状;将贝壳颗粒装入进行称量。得到100g牡蛎粉末,放入400ml烧杯中。
2.粗提糖蛋白
将质量分数为0.1mol/LHCl溶液添加到烧杯中。快速除去贝壳中的碳酸钙,反应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发现贝壳反应速率慢,不能完全反应,后加入37%浓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向烧杯中加入NaOH固体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同时用pH试纸检测,调节pH为7。反应后用漏斗(定性滤纸、玻璃棒)过滤溶液,并对残渣进行干燥处理。
3.称量残渣的总重,并在滤液中加入95%乙醇溶液,静置12小时。
4.用小勺取少量提取物,放入一支干净试管,用双缩脲试剂检验,没有出现紫色,没有提出蛋白质。
(二)第二次实验
1.清洗,称量
取200g纯牡蛎壳;取洗洁精少许,对牡蛎壳进行清洗,将冲洗干净的贝壳放在干净的大烧杯中,用带有热风的吹风机进一步将其烘干;利用蒜泥槌将其捣碎,成颗粒状;将贝壳颗粒装入进行称量。得到100g牡蛎粉末,放入400mL烧杯中。
2.粗提糖蛋白
将烧杯进行隔水加热,温度控制在45℃,将质量分数为37%的HCl溶液添加到分液漏斗中,调整至合适速率。快速除去贝壳中的碳酸钙,反应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反应时间为2小时。向烧杯中加入NaOH固体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同时用pH试纸检测,调节pH值为7。反应后用漏斗(定性滤纸、玻璃棒)过滤溶液,并对残渣进行干燥处理。
3.称量残渣的总重,并将滤液中加入95%乙醇溶液,静置12小时。
4.用小勺取少量提取物,放入一支干净试管,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出现紫色,提出蛋白质。
(三)第三次实验
1.清洗,称量
取200g纯牡蛎壳,200g蛤蜊壳;取洗洁精少许,对牡蛎壳、蛤蜊壳进行清洗,将冲洗干净的贝壳分别放在干净的大烧杯中,用带有热风的吹风机进一步将其烘干;利用蒜泥槌将其捣碎,成颗粒状;将贝壳颗粒装入进行称量。得到100g牡蛎粉末,100g蛤蜊粉末。分别放入400mL烧杯中。
2.粗提糖蛋白
对两个烧杯进行隔水加热,温度控制在45℃,将质量分数为37%的HCl溶液添加到分液漏斗中,调整至合适速率。快速除去贝壳中的碳酸钙,反应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反应时间为2小时。向烧杯中加入NaOH固体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同时用pH试纸检测,调节pH为7。反应后用漏斗(定性滤纸、玻璃棒)过滤溶液,并对残渣进行干燥处理。
3.称量残渣的总重,并在滤液中加入95%乙醇溶液,静置12小时。(www.zuozong.com)
4.用小勺取少量提取物,放入一支干净试管,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出现紫色时,提出蛋白质。两个烧杯中都出现了白色絮状物,不过蛤蜊的含量较少。
[实验结果]
第一次实验由于准备试剂不足,没有及时记下实验数据。在加入浓盐酸时由于其反应剧烈,致使不少粉末随气泡溢出,溶液微黄。
第二次实验称取牡蛎粉末100g,加热时间为2小时。经过中和反应,得到的最终溶液pH为7。称取滤渣16.3g。
第三次实验称取蛤蜊粉末100.01g,牡蛎粉末100.02g(不含烧杯),通过观察发现蛤蜊溶液表面的泡沫多,溶液偏黄;牡蛎泡沫较少,溶液微黄。中和蛤蜊时不慎加入过多的NaOH固体,成为胶体。后来将胶体分成两份,不断向烧杯中加入水和浓盐酸,最终pH为7。称取蛤蜊滤渣24.8g,牡蛎粉末18.2g。
通过这三次实验,我们粗略知道试剂的用量、实验方法,明确了后续实验的方向。通过多次实验来改进实验步骤,想出一个高效、低耗的方法。
图1 第一次实验蒋成翔老师对实验进行指导
图2 第一次实验场景
图3 第二次实验向烧杯中加入浓盐酸的场景
图4 第二次实验提出的白絮状糖蛋白和验证完的双缩脲试剂
图5 第三次实验过滤
图6 第三次实验过程
[实验感受]
图7 第三次实验过程
首先我要感谢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提供给我们这次实验的机会,感谢白晓歌老师和蒋成翔老师提供的理论指导、实验帮助和资源支持,感谢黄海所袁博士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从设计实验方面来说,我们摆脱了传统的由教师指导、学生照搬照抄的实验方法,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经过汇总、讨论,确立了自己的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实验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有困难自己解决,这种感觉非常好,它大大地锻炼了我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当我们拿着实验器材走进实验室后,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变质,还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曾在中和时忽略了溶解度、反应时间等,结果导致溶液pH从1到14再到中性……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其他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后逐渐完善了实验步骤,比如,在第一次实验中,由于经验不足,只准备了一个漏斗,浪费了大量时间,所以第二次实验时我们准备了许多漏斗和分液漏斗,组成了出自我们创意的“多层漏斗过滤器”。
在以往做实验时,我们都是在老师的“指点”下进行的,从来没有在实验中遇到任何问题,因此,从来没有体验过动脑解决问题的快乐,而在这次的实验活动中,那种发自肺腑的快乐的感觉,那种自豪感,那种成就感,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点评]
选题新颖,从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入手,将人们废弃的海洋贝壳作为实验材料,变废为宝,从理论上讲,这个实验成果有其一定的应用价值。这个课题操作性强,从一次一次的实验中,你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实验结果,更是对你们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希望在下一次研学中,你们能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法,规范实验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