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龙的故乡,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以其独特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不论是宫殿、房屋、庙宇,还是衣物、用具,或是故事、传说,乃至民间竞技、游戏、节日习俗等,无不留下龙的痕迹。
龙舟是有龙饰的船,它以龙图腾为根底,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旗帜,数千年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它以生动鲜活的形式承载着千年累积的文化信息,长盛不衰,并傲然走向世界。
一、舟的起源
当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并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时,人类的文明就开始萌芽了。关于舟的起源,古代东西方的神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没有文字前,凭借百姓之口代代相传,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故事。
在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记载了神命诺亚造方舟的故事。上帝对诺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他们和百兽各从其类;一切牲畜,各从其类;爬在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一切禽鸟,各从其类;都入方舟”。按照历史学家计算,《圣经·创世纪》记载诺亚造方舟的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古代殷商以前的尧舜时期,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籍《世本》记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我们的祖先善于取诸万象,为我所用,把舟造成落叶的样子。《涣·彖传》记载,“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我们的祖先懂得要顺利通过大江大河,非造舟不可;《易经·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除古籍记载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时期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木桨,更加具体地说明了最迟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一类的原始船了。
从史料记载可知,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在能使用铁器之后,为了水路交通和在江河湖海中捕鱼求生,发明创造了舟。可以说,人类最早造舟的动因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交通的需要,人类的智慧有了发展,文明在舟的创造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龙舟的起源
关于龙舟的起源,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战争、祭祀以及对权贵的敬畏形成了对龙舟起源的不同说法。
(一)生产竞渡
独木舟、木排、竹排、木板船的出现,为竞渡创造了条件。原始竞渡与渔猎时期的劳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舟,经常在水上活动,只要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舟同时发现食物时,先民们为了争夺食物,获取食物,自发性地就开始了原始的竞渡。
(二)战争竞渡(www.zuozong.com)
随着人类原始部落的产生,舟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交通的需要,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舟用作战争的工具。
古代战争,除了陆地之战就是水上之争。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原始部落之间以及奴隶社会国家之间,为了土地、权益而产生了战争,舟的速度和质量是克敌制胜的关键,这就自然地涉及舟的制造技术,于是龙舟的前身就出现了。作为战船,既要求灵活便捷,又要求快速。操练时既是对战斗船的检验,又是对将士体能、意志、合作精神、技巧的锤炼。竞渡活动的性质到了商周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由自发性转变为有组织、有目的、极具群体性和竞技性。《国语·吴语》称越王勾践趁夫差北上争盟而灭吴,“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战争使舟的制造技术得以迅速改进和发展。《中华古今注》载:“孙权,吴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小船为驰马,言如龙之飞于天,如马之走陆地也。”描写的是其舟为红色,其速度快如飞箭。
《墨子·鲁问》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勎,亟败楚人。”可见春秋时期,苏南的吴国、浙北的越国,其舟楫之多,水师之众,是相当可观的。秦汉以后,舟虽然越造越大,龙形的装饰仍是最为普遍的,类似现在这样小的龙舟用于战争的机会在当时已愈来愈少,龙舟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淡化了。
(三)祭祀及节日竞渡
人们在原始竞渡和争战竞渡的基础上发展了节日竞渡。在湘北、鄂南、赣西北等地,龙舟被作为巫人占卜的祭器,被扛着到乡间串游。如遇水浅不能竞渡,则进行旱龙舟活动,但登高埠或游街市,俗称“迎鬼船”。《江西通志》载,在金溪城,“每岁五月五日,城内造龙舟,以人装故事其上,一舟数百人舁之,行诸陆地”。
祭祀的主要目的是驱灾祈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从竞渡中体会到了“水戏”的乐趣,便加以总结,在节日开展竞渡活动,体现原始竞争的乐趣,展示群体合作的力量,并与神秘宗教文化、神话、民俗结合,体现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帝王和贵族娱乐游玩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龙舟的装饰花样繁多,仅就舟头看,就有龙头、虎头、凤头、大头狗龙头、鹢(水鸟)头、青雀头、公鸡头等,封建帝王大多喜爱用龙头。统治者为了显示身份、地位,有时达到了穷奢极欲的地步,譬如隋炀帝。关于隋炀帝所乘龙舟,历史记载颇多,如《隋书·炀帝纪》中描写:“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大业杂记》中描写龙舟的制造形状:“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其引船人,普名‘殿脚’,一千八百人,并着杂锦、采装、袄子、行缠、鞋袜等。”足见其奢华。有《隋炀帝时挽船者歌》诗:“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帝王的穷奢极欲虽已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但龙舟的华丽我们可见一斑。
(五)纪念屈原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各地、各民族有着甚多神话传说,主要有:纪念夏禹、纪念越王勾践、纪念吴王夫差的老臣伍子胥、纪念苗民保公等,其中以纪念屈原的传说最为广泛。唐代文秀的《端午》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流传为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到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南朝梁人宗慎在《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归州重五》:“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也在《重五同尹少稷观江中竞渡》载:“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斗画船。风浪如山鲛鳄横,何心此地更争先。”明代杨嗣昌撰写的、我国研究龙舟竞渡的第一部专著《武陵竞渡略》载:“竞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广西等地的史料、诗文中记载的龙舟竞渡起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的各种起源说存在地区、民族、文化和认知的差异,众说纷纭的结果不足为奇,而各种缘起的出现,都同当地先民的祭祀、劳动、信仰等密切相关,其产生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经济基础、社会心理基础和哲学文化基础。对龙舟竞渡起源的考察和追溯,不仅印证了这项民间竞技活动历史的悠久,更展现了其厚重的民俗文化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