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艺规范
下面来讨论氰化物镀铜工艺的配方和操作条件。
氰化物镀铜用氰化亚铜作主盐,用氰化钠作络合剂,用碳酸钠作导电盐,有时用氢氧化钠替代碳酸钠。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打底用基本配方:
氰化亚铜 8~20g/L 温度 18~65℃
氰化钠(总)12~40g/L 阴极电流密度 0.3~3.0A/dm2
氢氧化钠 2~20g/L
以基本配方为例,看看各种成分都有什么作用。
(1)氰化亚铜 它是一种灰色粉末状物质,有剧毒,分子式为CuCN,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氰化钠水溶液中。氰化亚铜在镀铜溶液中作主盐,以提供电镀最初所需的铜离子。氰化亚铜在氰化钠的帮助下溶于水形成络离子,络离子又会离解出极少量铜离子:
[Cu(CN)3]2-→Cu++3CN-
离解出的一价铜离子会在阴极(镀件)表面上接受电子从而形成金属铜原子:
Cu++e→Cu
许多铜原子聚在一起便成为铜镀层。所以,没有氰化亚铜,就不能进行电镀,被消耗掉的铜离子靠阳极(铜板)的溶解而得到补充。
氰化亚铜的浓度因不同的用途而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用途中,因季节不同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用于普通钢铁件打底的镀铜工艺配方为:
氰化亚铜 10~30g/L 温度 15~45℃
氰化钠(总) 18~50g/L 电流密度 0.3~2A/dm2
氢氧化钠 5~15g/L 电镀时间 1~5min
但在防渗碳镀铜时,要求铜层有一定厚度,氰化亚铜的浓度提高,防渗碳常用镀铜工艺如下:
氰化亚铜 30~50g/L 温度 50~60℃
氰化钠(总) 40~65g/L 电流密度 1~3A/dm2
氢氧化钠 10~20g/L
酒石酸钾钠 30~60g/L
碳酸钠 20~30g/L
从配方中可以看出,不仅是氰化亚铜浓度提高了,镀液温度也升高了,从而使用电流密度也高了。镀速明显高于打底镀铜配方。
下述配方可用来做滚镀加厚镀铜:
氰化亚铜 35~45g/L 温度 50~60℃
氰化钠(总) 50~70g/L 电流密度 0.5~1A/dm2
氢氧化钠 8~12g/L
酒石酸钾钠 30~40g/L
碳酸钠 20~30g/L
该配方中如果加入15~30mg/L的醋酸铅,可获得光亮铜层,但镀层会发脆。
从上述配方中不难发现,用途不同,铜离子浓度差别较大。
(2)氰化钠 氰化钠为铜离子络合剂,没有氰化钠时,氰化亚铜就不能溶于镀液中。实践证明,1g氰化亚铜需要1.1g的氰化钠才能将其溶解。多余的氰化钠称为游离氰化钠。将必须用的氰化钠(络合用)和游离的氰化钠合在一起称为总氰化钠。
游离氰化钠的含量对镀液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在没有游离氰化钠或游离氰化钠很少时,铜氰络离子不稳定,容易形成氰化亚铜沉淀。铜阳极及表面溶解下来的铜离子不能很快形成络离子,阳极表面会发蓝色(二价铜离子),这样镀出来的铜呈紫红色,且粗糙不堪。
如果游离氰化钠含量太多,镀液中络合铜离子离解十分困难,游离出来的铜离子浓度更低,镀铜十分困难,阴极(镀件)表面大量析出氢气,电流效率十分低,甚至,金属表面无铜镀出。
一般钢铁件打底用镀铜液中,铜离子与游离氰化物之比控制在1∶0.5~0.7为佳。例如某配方中氰化亚铜为10~30g/L,而氰化亚铜中铜质量分数为70.9%,即含铜7~23g/L,则游离氰化钠应在5~14g/L。
在活泼金属表面上镀打底层时,一定要控制游离氰的含量不能太高,这是因为游离氰化钠过高,铜上镀很困难,强碱性镀液会腐蚀活泼金属的表面,造成结合力不好。例如在铝合金上预镀铜时,就使用游离氰化钠很少的配方:
氰化亚铜 40g/L pH值 10.2~10.5
氰化钠(总)50g/L 温度 室温
游离氰化钠 <4g/L 电流密度冲击2.6A/dm2,2min
碳酸钠 30g/L 维持1.3A/dm2,2~3min
酒石酸钾钠 60g/L
在锌铝合金压铸件电镀时,要先冲击镀铜,见下述配方:
氰化亚铜 50g/L 温度 40~50℃
氰化钠(总) 68g/L 时间 100~140s
游离氰化钠 12g/L 电流密度 2.0A/dm2(www.zuozong.com)
经上述配方镀铜后,不经水洗直接转入预镀氰化铜,见下述配方:
氰化亚铜 65~75g/L 温度 40~50℃
氰化钠(总) 90~105g/L 时间 3~5min
酒石酸钾钠 15~252g/L 电流密度 0.8~1.2A/dm2
(3)酒石酸钾钠 酒石酸钾钠在镀液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凡是使用酒石酸钾钠的镀液,温度都高于40℃,且氰化亚铜浓度较高。这是因为酒石酸钾钠对阳极有溶解作用,同时可提高阴极的电流效率和镀层质量。
(4)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这两种碱是用来维持镀铜液的pH值的。氰化亚铜液的pH值最好保持在12~13。pH值低于12时,镀液稳定性变差,pH高于13以后,电流效率会下降。
(5)硫氰酸钠、硫酸锰、醋酸铅 这些无机盐在镀液中均可起光亮作用,所以常称为光亮剂。这类光亮剂只能获得半光亮镀层。醋酸铅过量时会使镀层发脆,很难掌控。
2.氰化镀铜溶液的配制
在备用槽内加入计量好的氰化钠和氰化亚铜粉末,稍加混合,注入净水至没过物料10~20cm,停止加水,间歇搅拌至全部溶解。
将酒石酸钾钠和氢氧化钠或纯碱加入槽中加净水至总体积的2/3处,搅拌使物料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物料,待完全溶解后过滤至镀槽,补水至规定体积,搅拌均匀。挂入阳极(电解铜板)和瓦棱形铁板,小电流电解至镀层合格即可。
3.工艺条件的控制
(1)温度 低浓度(打底镀层用)镀液大多在室温下使用,但在北方的冬季室温(车间)可能会达到10℃以下,应采取加温措施以维持生产,否则会使镀件边角烧焦。南方的夏日炎炎,溶液温度会达到30℃以上,这时氰化钠分解加快,要适当补加氰化钠,以维持镀液的稳定。
生产结果表明,在镀液中铜离子浓度恒定不变,升高镀液温度可大大提高电流效率,图2-11示出了温度对氰化镀铜液电流效率的影响。
从图2-11中我们看到在20~30℃下,氰化铜的电流效率不足40%,随着温度的提高,电流效率急剧提高,在70℃时,电流效率达到90%,但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氰化钠分解速度很快,所以电流效率的提高是以高能耗和高成本为代价的。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温度大多在50~60℃,从图中还可以看到镀液的均镀能力也随温度升高而提高了。
图2-11 温度对氰化铜镀液电流效率的影响
(2)镀液的pH值。镀液的pH值一般控制在12~13,pH过低时氰化钠会发生分解,使镀液不稳定,过高又会降低镀液的电流效率。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时,氰化物的络合能力下降,有形成置换铜的危险,造成镀层的结合力下降。
(3)镀液的运动 常采用空气搅拌和阴极移动的方法来提高电流密度范围,以提高生产效率。
(4)电流密度 电镀时使用电流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镀液中的金属离子(铜)浓度,而且还与镀液的温度、运动方式有密切关系。当温度高时或/和采取阴极移动时,可采用较高电流,如采用空气搅拌可进一步增大电流,以提高生产效率。
(5)阳极 阳极要使用电解铜板或熔铸的无氧铜棒。阳极允许的电流密度较低,所以在生产中,要将阳极面积增大到所镀工件面积的1倍以上,才能稳定镀液中铜离子的浓度,铜阳极发生阳极氧化反应:
Cu-e→Cu+
一价铜离子从铜阳极板上溶解进入镀液,完成阳极氧化反应步骤,但是,如果镀液中氰化钠不足,铜会以二价铜形式从阳极表面溶下来:
Cu-2e→Cu2+
二价铜离子呈蓝色,如果发现阳极板附近溶液有发黑(实是发蓝)现象时,说明镀液中缺乏氰化钠,应及时补加。因为二价铜易使镀层粗糙,镀层结合力下降。
4.常见杂质及去除
在氰化物镀铜溶液中,杂质为碳酸钠、铅离子及铬离子。
(1)碳酸钠 碳酸钠作为导电盐和pH调节剂加入。但生产中发现碳酸盐含量有升高的现象。这是因为氰化钠在工作时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2NaCN+CO2+H2O→Na2CO3+2HCN
尤其是镀液温度较高时,空气中的氧气也参与反应:
2NaCN+2NaOH+2H2O+O2→2Na2CO3+2NH3
镀液中的碳酸钠越来越多,当浓度达到75g/L以上后,会使阳极溶解困难,易钝化。镀层疏松,电流使用范围变窄,镀层易生斑点,镀液黏度增大,带出损失增加,去除碳酸钠常采用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往镀液中加入石灰水或者氢氧化钡,使阳离子(钙或钡)与碳酸根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
氢氧化钡 碳酸钡
这样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石灰石或碳酸钡沉淀,然后过滤除去,处理时要升高温度。
(2)铅离子(Pb2+) 当铅离子浓度在15~30mg/L时,可以起到光亮剂的作用,浓度超过80mg/L后会使镀层粗糙,从而引起镀层质量变差。去除方法是采用硫化钠沉淀法。其原理是铅离子与硫离子形成难溶于水的硫化铅沉淀。
Pb2++S2-→PbS↓
具体处理方法是升高镀液温度到60℃左右,在搅拌下加入0.2~0.4g/L的硫化钠(提前用少量水溶解),再加入活性炭0.2~0.4g/L搅拌2h后,过滤即可。处理时,要保证镀液中氰化钠浓度不能太低,否则铜会与硫化钠形成硫化铜沉淀。
(3)铬离子 铬(六价)离子对铜镀层危害较大,少量存在时,会使镀层发花、发暗;含量高时,会使阴极电流效率严重下降,甚至镀不出铜来。
去除铬(六价)的方法是往镀液中加入还原剂,先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离子。三价铬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便会形成氢氧化铬沉淀。常用的还原剂是保险粉(学名:连二亚硫酸钠)。具体去除步骤是:先将镀液升温至60℃左右,在搅拌下撒入保险粉0.2~0.4g/L,保温30min后,趁热过滤镀液(冷镀液极难过滤),经电解后试镀。
5.常见缺陷及排除
表2-46列出了氰化物镀铜时常见的缺陷,并对生产时产生缺陷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排除缺陷的方法。
表2-46 氰化物镀铜中常见缺陷、可能原因及排除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