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城乡水利是应对我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内地人口移向东南部,使沿海沿江地区城市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城市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只有5700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5%;而到2005年,我国13亿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例已占43%左右,全国共设建制市661座。同时,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还在不断增加,千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仍在继续膨胀。随着城市经济的高度集中,城市功能的迅速扩展,在下一世纪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城市的主导作用与辐射作用正日益增强。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严重挑战,这主要表现在: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排放废热增加,城市上空出现“热岛效应”,可能增加城市的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城市不透水面积扩大,入渗减少,致使径流系数增大,相同降雨情况下径流量增加,导致城市防洪除涝风险显著增大。现代城市的交通、通讯、水、电、气供应的高度网络化,导致城市水灾的次生灾害程度加剧。另外,随着城市社会财富的积累,资产密度增加,同样等级的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加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灾的经济损失急速增长,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6年超过了2000亿元,1998年长江和东北地区特大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超过2600亿元。其中水灾经济损失增长最快的是大中城市及城市化发展迅速地区。随着城市工业与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市河道水质普遍恶化,部分河道与湖泊水体的污染已达到危害居民健康的程度。据环保部门监测,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约50%的重点城镇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不符合取水标准。城市因超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的现象普遍出现,沿海地带则出现大范围的海水入侵。尽管大量城市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现象,但是水浪费和低效率利用现象普遍存在。据专家估计,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达20%。工业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距,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15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3%,而当前发达国家水平已达90%左右,说明城市的节水潜力很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国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农村水利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饮水安全,是全国水利工作的重点。我国的耕地状况决定了不可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保证未来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长,未来粮食发展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发展灌溉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形势下,通盘考虑要求全国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灌溉事业面临着重大挑战。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的唯一选择就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节水。(www.zuozong.com)
北方一些地区土壤易碱,在发展灌溉而排水设施不足的情况下,涝渍、盐碱会相继发生,农田产量低而不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共有中低产田面积8.45亿亩,其中易涝耕地3.66亿亩,渍害田1.15亿亩,盐碱耕地1.1亿亩。全国涝渍灾害面积平均每年达1亿多亩,使粮棉油减产达全国总产量的5%。
我国广大牧区具有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部分牧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发展牧业生产要与草原生态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草资源条件和水草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和推广高效和高质的畜牧业生产技术和水资源利用技术,保证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妇女儿童的发展。我国2005年为57%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受经济发展及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农村供水的总体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到40%。全国总计有3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喝上清洁的水,是我国政府的郑重承诺,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