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里程计和地形匹配,卫星信息精度更高、更加稳定并且使用成本很低。1980年美国波音公司在C141飞机上将霍尼韦尔公司的惯性导航系统和GPS进行了数据融合,并进行了组合导航试验。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地面车辆导航方式广泛采用GPS,但是由于卫星信号存在易受干扰的缺点,一旦被屏蔽就无法进行导航定位,而惯性导航系统具有自主导航的特性,卫星/惯导的组合导航方式应运而生,并成为定位定向系统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卫星/惯导组合导航产品,2014年荷兰研发出的MTi-G-700组合导航系统备受美军的青睐,该系统可以在失去卫星信号后的20 s内由惯性导航系统单独导航,并且保持较高的导航定位精度;同年,英国推出了xNav500型组合导航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于无人机上,定位精度可达到0.5m,由于其采用的是MEMS-IMU(微机电系统惯性测量元件),所以在失去卫星信号后的定位精度很低。
目前,美国的波音公司和许多大学都在进行卫星/惯导组合导航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波音公司的DQI-NP型组合导航系统被世界各国的许多科研院所作为试验对比的对象;加拿大的Calgary大学在卫星/惯导紧组合导航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大学在2013年研发出了GPS/北斗二代(BD2)/MEMS组合导航系统,近阶段正在研制GPS/MEMS-IMU深组合导航系统。(www.zuozong.com)
我国对卫星/惯导组合导航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众多科研机构已经将组合导航的研发作为重要研究内容,并投入大量精力和物资。目前许多相关机构已经能独立完成组合导航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仿真以及软硬件的生产和升级等一系列工作。21世纪以来,国内针对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信息融合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设计研发出了GPS/INS相关的组合导航系统。由于GPS的信息获取受制于美国,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BD)渐渐成熟,使得BD/INS组合导航系统的相关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针对卫星信号易受干扰和遮挡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和工程层面做了许多深入探索和研究。加拿大Calgary大学的Godha等利用数据平滑等算法对失去卫星信号的GPS/INS分别进行了实时和事后的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失去卫星信号30 s以内,组合导航系统仍然能保持高精度导航;Sharaf等利用自适应模糊逻辑算法与神经网络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提出了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张涛等将小波分析理论与神经网络技术进行结合,设计了GPS/INS组合导航新方法,将系统对卫星信号失效的容忍时间延长到100 s;Chiang等将“速度+方位角”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将“位置误差”作为输出,利用神经网络辅助失去卫星信号的组合导航系统进行定位,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近些年我国在卫星/惯导组合导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