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近岸地形监测成果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

基于近岸地形监测成果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近岸地形监测成果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水下坡脚前沿的监测导线高程平均值、监测断面水下坡比值、冲刷坑面积和最深点高程的时程变化图,了解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变化特点和演变趋势;通过水下坡脚前沿的监测导线高程沿程变化图和监测断面水下坡比值沿程变化图,了解监测区域关键性位置的沿程具体情况。

基于近岸地形监测成果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

自2007年以来,每年分别在汛前、汛后对重要监测岸段的近岸河床地形进行了测绘,每年汛后对一般监测岸段的近岸河床地形进行了测绘,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监测成果资料,对已取得的监测资料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三峡水库2006年9月156m蓄水运用以来,监测岸段的近岸河床冲淤变化区间范围是不断调整的,每一监测岸段的近岸河床冲淤变化都有一个基本的幅度;同一区间范围年际间呈冲淤变化状态,大多数情况是冲刷;大部分近岸河床呈冲刷状态的区域,其冲刷幅度因所在河段的河势调整而呈减少趋势;少数地段因所在河段的河势调整或人类工程影响而呈淤积状态。

为了便于发现监测岸段地形变化的规律性和简便后续分析工作,以2006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监测岸段的地形测量资料(重要岸段14次地形测量、一般岸段9次地形测量)为基础,在冲淤监测导线高程沿程变化图和监测岸段水下坡度沿程变化图上按间距20m选取最大值、中位值、最小值,进而连接成:沿线高程高位包络线、沿线高程中位包络线、沿线高程低位包络线;沿程水下边坡坡比高位包络线、沿程水下边坡坡比中位包络线、沿程水下边坡坡比低位包络线;沿程水下坡脚内坡坡比高位包络线、沿程水下坡脚内坡坡比中位包络线、沿程水下坡脚内坡坡比低位包络线。一般来说:从分析年度的冲淤监测导线高程沿程变化线在沿线高程包络线系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监测岸段的各个区段是否在安全的范围内冲淤变化,低出了低位包络线的区段很直观地成为关注的重点。(www.zuozong.com)

为了便于发现监测岸段地形变化趋性和简便后续分析工作,以监测岸段近岸河床水下坡脚前沿的监测导线高程平均值、监测断面水下坡比值、冲刷坑面积和最深点高程值为基本资料,建立相关的时程变化图。一般来说:从时程变化图可以判断监测岸段的各个区段目前的状况和近几年可能的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近岸地形监测成果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水下坡脚前沿的监测导线高程平均值、监测断面水下坡比值、冲刷坑面积和最深点高程的时程变化图,了解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变化特点和演变趋势;通过水下坡脚前沿的监测导线高程沿程变化图和监测断面水下坡比值沿程变化图,了解监测区域关键性位置的沿程具体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