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岩石损伤与压裂裂缝扩展机制

岩石损伤与压裂裂缝扩展机制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有宏观裂缝的岩石,在加载荷后微裂缝网络从现存的宏观裂缝尖端处发生、扩展,并且这些裂缝是大区域地扩展的而不是沿一条轨道。所谓岩体的损伤,就是岩体的结构组织在外载或环境因素作用下将出现如微裂缝形成、扩展、空洞启裂等微细观不可逆变化,这些微细观变化将造成岩体宏观力学性质的劣化。将围岩区域分为破坏区、损伤区和弹性区,建立了基于损伤理论的人工裂缝诱导应力模型。

岩石损伤与压裂裂缝扩展机制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最初由Kachanov于1958年对蠕变断裂损伤提出,并引入了“连续度”和“有效应力”的概念。1969年Rabotnov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入“损伤因子”的概念,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的唯象方法,研究了材料蠕变损伤过程。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材料,含有微裂缝,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缝、孔穴,甚至节理等。岩石的破坏过程非常复杂,如果只是单纯用经典弹塑性力学或断裂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因此在水力压裂裂缝启裂和扩展研究中引入了损伤力学的方法,以便最终建立宏观、细观、微观多层次耦合的裂缝扩展理论。实验表明,对于没有宏观裂缝的岩石,在加载荷后就会有微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当岩体内的应力比较大时,微裂缝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规律性,直至连通和岩石突发破坏。对于有宏观裂缝的岩石,在加载荷后微裂缝网络从现存的宏观裂缝尖端处发生、扩展,并且这些裂缝是大区域地扩展的而不是沿一条轨道。随着载荷的增加,微裂缝网络增大,微裂缝的分叉也不断增加,直至突发破坏。所谓岩体的损伤,就是岩体的结构组织在外载或环境因素作用下将出现如微裂缝形成、扩展、空洞启裂等微细观不可逆变化,这些微细观变化将造成岩体宏观力学性质的劣化。因此,岩体的破坏一般是损伤累积过程,在物理上是微细观结构变化的累积过程,在力学上是宏观缺陷的产生与扩展的累积过程,这样就造成刚度、强度、韧度和稳定性降低。因此,损伤力学的研究对岩体压裂具有重要意义(谢和平,1988,1990;杨友卿,1998;李兆霞,2002)。

Dougill(1976)首先将损伤力学引入岩石材料中。Dragon(1979)利用断裂面概念对岩石的损伤进行了理论探讨。Krajcinovic(1989)运用热力学等理论对岩石类脆性材料的损伤本构方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和理论,并成为当前岩石力学领域中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国内很多研究者对岩石损伤力学进行了研究,如谢和平和陈至达(1988)对岩石的连续损伤力学模型进行了探讨。董平川(1992)在拉波德诺夫所定义的损伤因子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描述岩石内部缺陷繁衍的参变量——完整度,从理论上建立了理想脆性岩石的损伤因子与完整度之间的本构关系,导出了理想脆性岩石破碎后的块度分布函数。凌建明等(1995)对贯通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损伤力学进行了分析。杨帆(1995)提出了分析和描述脆性材料各向异性损伤的宏观力学模型。李广平和陶振宇(1995)建立了拉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二维轴对称和三维细观损伤力学的有效场模型,分析了岩石中的裂纹扩展过程,求得了损伤柔度的表达式。杨友卿(1999)结合经典的莫尔准则,利用损伤力学理论分析了岩石强度随围压的变化,给出了三轴应力状态下岩石本构关系表达式。杨更社(2000)进行了岩石细观损伤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的CT识别研究,分别对岩石的初始细观损伤特性和细观损伤扩展力学特性进行即时CT识别,建立了单轴受力和三轴受力状态下的岩石细观损伤扩展本构关系。赵德安(2001)研究了节理型岩体损伤弹性的损伤力学算法,介绍了一种利用损伤力学方法,计算具有均匀分布的节理型裂缝块体的损伤弹性的方法。秦跃平(2001)对岩石损伤力学模型及其本构方程进行了探讨。秦跃平等(2003)研究了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岩石在受载过程中同时引起弹性模量的降低和产生塑性应变的现象,提出了弹性模量、塑性应变与损伤成正比的基本假设和准静态损伤过程的概念,分析了损伤变量与损伤应变能释放率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并定义了这两个概念,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提出了岩石准静态损伤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无因次损伤演化和本构方程。

在岩石损失力学与水力压裂方面,姚飞(2004)以断裂力学和塑性力学理论为基础,对水力裂缝端部在延伸过程中的塑性区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地层岩石中水力裂缝附近塑性区的范围进行了定量研究。刘建军等(2004)对水力压裂的连续损伤模型进行了初探,将Gurson损伤模型引入水力压裂分析中,建立水力压裂的损伤力学模型。胡宗军等(2006)用孔洞损伤的Gurson模型,建立糜棱岩原岩细观孔洞损伤体胞单元,提出糜棱岩成因的损伤力学观点,对一种具体原岩——花岗岩的细观孔洞损伤体胞单元作了有限元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各种应力对糜棱化过程的影响。蒋宏伟等(2007)分析了损伤力学在粗面岩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在运用断裂力学分析裂纹的同时,介绍了裂缝的3种基本模式:①引入损伤力学对粗面岩的裂缝延伸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井壁上的应力、应变和损伤场的分布;②结合辽河油田小龙湾地区现场情况,对相关的岩芯进行应力实验,得到了粗面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等相关的岩石力学参数;③结合损伤力学,得到了粗面岩损伤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和井壁上应力、应变及损伤场分布。艾池等(2008)研究了裂缝诱导损伤力学模型。将围岩区域分为破坏区、损伤区和弹性区,建立了基于损伤理论的人工裂缝诱导应力模型。唐立强等(2007)还对井壁稳定性的断裂损伤力学进行了分析。根据断裂力学和微观损伤力学原理,研究了脆性岩石中含微裂纹的扩展条件、扩展方向和变形机理,由井壁附近的应力状态和岩石破坏准则,建立了井壁坍塌和地层破坏的力学计算模型,并对井壁稳定性问题中的井壁坍塌和地层破坏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钻井液密度的范围。赵万春等(2009)通过基质孔隙和微裂缝体积变化,分别定义岩体损伤和裂缝演化的张量型损伤变量,建立水力压裂岩体损伤模型;然后,假设水力压裂过程中微裂缝动态演化满足Logistic分岔标准模型,建立基于损伤理论的微裂缝动态演化损伤模型,根据水力压裂能量守恒原理,确定岩体损伤演化过程体积应变和介质孔隙度、损伤变量的内在联系,建立水力压裂岩体基质孔隙和微裂缝渗透张量演化模型。(www.zuozong.com)

倪骁慧等(2009)进行了岩石破裂全程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实验研究,基于扫描电镜(SEM)的岩石破裂全过程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实验方案,实现了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显微与宏观实时的数字化监测、控制、记录及分析的岩石力学实验。周家文等(2010)就研究脆性岩石单轴循环加卸载实验及断裂损伤力学特性,结合岩石内部微裂纹的细观力学分析,对脆性岩石单轴循环加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峰值强度及断裂损伤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给出一种根据应力-应变曲线计算损伤变量的方法。徐小丽等(2010)开展了温度作用下花岗岩断裂行为损伤力学分析,通过采用MTS815液压伺服实验系统及PCI-2声发射仪对高温后(常温-1200℃)花岗岩的力学特性与声发射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机械损伤和热损伤的概念,建立了热力耦合损伤本构方程,分析了花岗岩热损伤开裂机理。王素玲等(2011)采用了损伤力学与断裂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裂缝表面岩体的力学行为,建立了裂缝面上的损伤判据与损伤演化方程,根据岩石力学与渗流力学,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低渗透储层岩体的流固-损伤耦合方程。王钰(2012)基于损伤理论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应力场进行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