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人物,有的有纪传资料;有的虽然没有立传,但在他人的传记中可能涉及到;诗文集上有文人的遗闻轶事,这往往为史书所未备;另外,有的人物有别名、斋号等。查找这些资料也靠有关索引。
一、查正史人物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张忱石、吴树平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二十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该索引根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编制,收录“二十四史”中有传记(包括附传及有完整事迹的附见人物)的人名。但“四夷传”中的人物只收其首领及主要臣属的人名。按姓名的四角号码排列,标出人名、史书名、中华书局平装本的册数、卷、页,例如:
韩信 史记 8/92/2609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开明书店1935年出版。二十五史较二十四史多《新元史》。该索引将25部正史中的全部立有传记的人物按姓名首字的四角号码排次。但应注意提供的是开明书店版“二十五史”的出处,包括书名简称、卷数、页码、栏数,例如:
杜甫 唐 190下 3586.2 新唐 201 4099.4
但以上二书只能检索到正史中立传人物的出处,若未立传或散见于其他传记的人物资料则需查各专书索引,如:《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1982年第二次印刷时改署吴树平)、《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庄鼎编,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汉书人名索引》(魏连科编,中华书局出版)、《后汉书人名索引》(李裕民编,中华书局出版)、《三国志人名录》(王祖彝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三国志人名索引》(高秀芳、杨济安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晋书人名索引》(张忱石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隋书人名索引》(邓经元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张万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辽史人名索引》(曾贻芬、崔文印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金史人名索引》(崔文印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元史人名索引》(姚景安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明史人名索引》(李裕民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等等。
例如,利用《史记人名索引》,不仅可以查到《史记》中有正传或附传的人名,而且可以查到《史记》中所有的人名,如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汉墓墓主轪侯利仓。又如三国时蜀汉丞相蒋琬的资料,利用《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只能查到1条,而利用《三国志人名索引》则可查到28条。
二、查正史及正史以外的其他著作中的人物资料(www.zuozong.com)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校订,1939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1959年中华书局新印本)、《宋人传记索引》(日本东洋文库宋史提要编纂协力委员会编,1968年东京东洋文库出版)、《宋元方志传记索引》(朱士嘉编,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校订,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1959年中华书局新印本)、《辽金元人传记索引》(日本梅原郁、衣川强编,1972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王德毅等编,1979~1982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田继宗编,引得编纂处校订,1935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1959年中华书局新版)、《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省“中央图书馆”编印,1978年第2版)、《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杜联喆、房兆楹编,1932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1959年中华书局新印本)、《清代碑传文通检》(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宋元明清四朝学案索引》(陈钟凡等编,台北文艺印书馆1974年出版),等等。
这类索引往往可以查得同一人物在很多书中的传记资料,是研究人物传记必须查阅的。如《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收录唐五代人物达3万来个,采录书籍达83种。这些书均列目于前,并注明编号、编纂者姓名。全书人物分“字号索引”和“姓名索引”检索。“字号索引”以人物的字号、别号、绰号、谥号等为标目,以供查检本名。“姓名索引”以本名和常用称谓为标目,字号、别号等附后,每一人物之下标示所在书籍的编号、简称、册数、卷数、页数和线装书的面次(a为上一面,b为下一面)。
查人物资料,还可以利用一些诗文总集中的小传。为了找到某一文人的小传,可以查检《唐诗纪事著者引得》、《宋诗纪事著者引得》、《元诗纪事著者引得》,此三书均为引得编纂处编辑,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此外,还可以利用《全唐文纪事》“总目录”部分等。
三、查人物的室名、别号等异名
《室名别号索引》(增订本),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后有丁宁等补编,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增订本。该书收先秦至清末人物的室名、别号共 34 000多条(原本只收17 000多条)。分原书部分和增补部分,按首字笔画排列,标出两部分页码,可供从室名、别号查检本名。《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德芸编,1937年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出版,有1982年上海书店、长春市古籍书店影印本。该书收先秦至近现代人的别名、字号、原名、谥号、爵里称谓、斋舍自署、帝王庙号、笔名等共70 200条。条目一律按笔划横、直、点、撇、曲、捺、趯次序排列,书后附有笔画检字。从异名查本名,还可以利用《中国人名大辞典》后附的《异名表》。此外,还有《唐人行第录》(岑仲勉编,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商承祚、黄华编,196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辛亥革命时期重要报刊作者笔名录》(张静庐、李松年合编,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戊戌变法前后报刊作者字号笔名录》(张静庐等编,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袁涌进编,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印行)、《作家笔名索引》(蒋星煜编,1944年重庆燎原出版社出版)、《现代文坛笔名录》(曾健戎、刘耀会编,《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l-4期、1984年1-3期连载)、《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张静如等编,198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字号、笔名、化名)》(陈玉堂编,1985年红旗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本名笔名索引》(周锦编,1980年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和《现代中国人物笔名录》(北京图书馆参考研究部编)等等。
《现代文坛笔名录》(曾健戎、刘耀华编,重庆出版社1986年出版)收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等现代文坛人物4 000人的笔名共10 000多条。全书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供从笔名查本名,后一部分供从本名查笔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本名笔名索引》收录现代文学作家约1 200人,本名和笔名混排,其中台湾作家收录较多。《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字号、笔名、化名)》收录1 920人的字号、笔名和化名,并有人物简介,其中兼有与党史有关的共产国际代表及若干反面人物。在每一字号、笔名、化名之下先简介了产生的历史原因,有的举了例子,然后注明了出处。对于研究党史,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查近世著名人物的笔名别名,还可以利用一些专人笔名别名索引,如《鲁迅笔名索解》(李允经著,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丁景唐编,连载于《学术月刊》1957年8、9月号和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郭沫若名、号、别名、笔名辑录》(艾扬辑,载《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1979年第4辑)、《郭沫若笔名和别名》(彭放著,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茅盾笔名(别名)笺注 》(孙中田编,载《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4期和1980年百花出版社出版的《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巴金笔名考析》(张晓云等编,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等等。
四、查古人的谥号、史讳、籍贯、生卒等
《历代名臣谥法汇考》(清,刘长华编,1917年《崇川刘氏丛书》本)、《清谥法考》(雷延寿编,1924年铅印本),此二书可供查古代人物的谥号。所谓谥号,是后人给已死的帝王、大臣、后妃等的某种特殊称号,自周代至清末(只有秦代一度废除)沿袭不断,包括褒、怜、贬三类谥号。《史讳举例》(陈垣编,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是供查古代人物避讳情况的。避讳是人物的姓名、官名、字号,以至地名、书名、年号在文字上对同代帝王或尊者之名的回避,或改字、或空字、或缺笔,使之不同,这就给后人研究历史增加了一层麻烦。利用《史讳举例》可查到80多例。《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房兆楹、杜联喆编,1941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二书可供查明清考中进士的人物的科年、甲第、名次以及籍贯用。《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编,陶秋英校,1959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可查上古至“五四”时期(1919年)共12 000人的字号、籍贯、岁数、生年、卒年等。查历史人物的生卒年,还可以利用《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吴海林、李延佩编,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疑年录汇编》(张惟骧,1925年小双寂庵刊本)、《释氏疑年录》(陈垣撰,1939年刊本和1964年中华书局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