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工作参与救助帮扶的实践特征

社会工作参与救助帮扶的实践特征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参与贫困人群救助帮扶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倡导并实践发展型救助理念与策略。所谓发展型救助,就是在救助理念上,将发展注入贫困救助的价值之中,从而为贫困救助新增“发展”这一价值基石。发展型救助可以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服务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社会工作参与救助帮扶的实践特征

在参与贫困人群救助帮扶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倡导并实践发展型救助理念与策略。所谓发展型救助,就是在救助理念上,将发展注入贫困救助的价值之中,从而为贫困救助新增“发展”这一价值基石。[5]在干预方式上,社会工作注重改变以往贫困救助以资金分配为单一手段的机制,在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手段满足贫困者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为有潜能的贫困者增加经济参与的机会并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基本救助服务与发展型救助服务相结合,物质资金帮扶与心理社会支持相结合,使得贫困者能够摆脱脆弱性,实现长久脱贫。这也是社会工作参与救助帮扶的实践特征。

第一,基本救助服务与发展型救助服务相结合。社会工作在服务贫困人群时,坚持以人为中心,强调从贫困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体和贫困家庭提供现金、物质援助以及各种非物质服务,注重保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强调对贫困者的人文关怀,从“个人权利”[6]的视角去审视救助和服务的内容,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救助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并且要避免以损害贫困者的其他权利来换取救助和服务,让贫困者真正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通常而言,贫困表现为收入的低下、物质的匮乏,而实质却是机会和能力的不足。因此,贫困者不只需要收入和福利的增加,更需要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信心和观念的提升、参与和机会的保障、社会资本的增进等。在基本救助服务的基础上,社会工作强调发展型救助,所谓发展取向的贫困救助,是指不局限于生计的维持,不单纯地追求收入的增加,而是在保障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服务的供给,从宏观环境的改善与个人能力提升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自我改善、自我发展,将服务对象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作为救助的最终目标,包括开发贫困者人力资源(通过教育与培训、治疗与康复、扫除经济参与障碍等方式),协助贫困人群建设用于发展的经济性资产,积累社会资本,致力于扶持有潜力的贫困者就业创业,等等。发展型救助可以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服务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www.zuozong.com)

第二,物质资金帮扶与心理社会支持相结合。对于贫困者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当属物质资料不充足的问题,特别是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群体,他们需要国家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救助,目前最为典型的救助系统就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基本生活层面的社会救助是缓解贫困,实现社会“底线公平”的重要举措。政府作为该层级最为核心的责任主体,起着政策制定、资金拨付、监督落实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联系各类慈善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帮助贫困者链接各类第三方资源,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支持此类家庭和群体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

在为贫困人群提供物质资金帮扶的基础上,社会工作更为关注贫困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社会支持,解决贫困人群心理层面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贫困人群易形成封闭、自卑、不求进取的心理趋向,进而在价值观念、工作态度、社会行为乃至家庭行为等方面都容易形成一种非优选择。对此,社会工作在具体服务实践中,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采用合适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将“问题视角”转化为“优势视角”,注重评估、挖掘、激发和培育贫困人群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贫困人群的人力资本,通过加强贫困人群的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等,丰富其社会资本,进而提高贫困个人和贫困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使贫困人群在社区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最终提高贫困人群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