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市场经济的制度性排斥和人们面对风险的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经济剥夺”和“社会排斥”不仅使贫困者受到物质匮乏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被孤立的地位,给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严重的伤害;同时,严重的贫困问题还会带来社会冲突,危及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宏观层面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之外,还必须从贫困者的角度,尊重贫困者的主体性,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人性化的社会服务。而在反贫困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
社会工作与反贫困具有同源性,它的产生是与反贫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社会工作从慈善救济活动中萌芽,并随着救助活动的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成为一个职业、一项专业、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助人,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是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功能。
追踪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就是与贫困做斗争的历史,社会工作及其各种专业方法正是人们在与贫困和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做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工作通过为遭受贫困和各种困难与不幸的人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贫困及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带来的社会紧张和冲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发展史充分体现出其反贫困的专业本质。
社会工作是价值介入的专业助人活动,其价值基础是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满足人的需求,协助个人和团体解决社会问题;其策略是帮助人们通过自助和互助来适应社会环境。因此,“扶贫济困、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扶贫济困”代表的是社会工作者实务活动的目标,“助人自助”则反映的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想。当代社会工作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服务体系,其工作对象主要是贫困群体或极易陷入贫困的弱势人群,其工作目标是帮助这些人群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增进其社会资本,促进其融入社会,“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3],这一定义明确地说明了反贫困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中的地位。
从我国反贫困的实践来看,将社会工作导入反贫困是一个必然的选择。[24](www.zuozong.com)
社会工作是助人的工作,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通过为案主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但是,社会工作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单纯的施惠,社会工作者认为个人、团体、社区乃至社会都有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潜能,一旦潜能得以发挥,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社会工作的精髓在于,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达到求助者自助并在自助中得以发展的境界。
社会工作是一种问题导向的职业,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寻求解决方案。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这表现为服务提供者由慈善助人者向专业助人者的转变,从仅凭爱心和热情、不太注重工作技巧到十分强调专业工作方法的转变,从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的初始形态向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形态的转变。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等,直接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采用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对社会福利行政、社会保障政策等施加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或间接地解决社会问题。同时,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开发社会资源,建立社会成员社会支持系统。
反贫困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去缓解贫困,并逐步创造最终消灭贫困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因此,能否有效动员群众、号召群众、组织群众参加反贫困开发,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国家的支持下改变自身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程度。事实证明,各种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在整合、调动反贫困资源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可行性。反贫困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社会工作能较好地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