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甲壳类总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延续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2004年世界甲壳类总产量突破500万吨,2016年增加到738.56万吨,1950—2016年年均增加10.2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83%,67年年增长率平均值为3.89%,与年均增长率基本接近,可见其变动态势十分稳定。中国则有所区别,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前,中国的甲壳类产量增长十分有限,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甲壳类产量开始迅速增加,与同期世界的甲壳类产量逐年缩小,2016年中国甲壳类总产量为718.71万吨,同期与世界产量差距仅19.85万吨(见图7−1)。总体来看,1950—2016年中国甲壳类年均增加10.7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77%。
图7−1 1950—2016年世界与中国甲壳类总产量变动趋势
图7−2 1950—2016年世界甲壳类各物种组总产量变动趋势[1](www.zuozong.com)
世界甲壳类各物种组总产量变动趋势如图7−2所示。可以发现,世界甲壳类产量组成以对虾、明虾为主,20世纪50年代至2016年,对虾、明虾 保持了持续的增长,2016年产量已经增长到535.57万吨,年均增加7.5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06%。其次是蟹。蟹同样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增加量和增长速度均慢于对虾、明虾,2016年蟹的产量为101.15万吨,与对虾、明虾差距比较明显,1950—2016年,年均增加1.3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6%。龙虾的增长与对虾、明虾和蟹增加趋势类似,都比较平稳,2016年产量为31.64万吨。而淡水甲壳类在进入21世纪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近几年产量波动幅度很大,2016年龙虾的产量与蟹基本接近,为29.34万吨。皇帝蟹及铠甲虾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变动幅度非常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产量有所回升,2016年总量规模与各种海洋甲壳类和磷虾及浮游甲壳动物二者总和相近,产量为20.87万吨,而2016年各种海洋甲壳类和磷虾及浮游甲壳动物世界总产量分别为13.81万吨、6.17万吨。
中国甲壳类各物种组总产量变动趋势如图7−3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甲壳类各物种组变化起伏较大。对虾、明虾同样也是中国甲壳类的主要构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大幅度增加,2016年对虾、明虾全年产量为331.57万吨,1950—2016年年均增加4.98万吨,年均增长速度为7.55%,快于世界水平。与世界不同的是,淡水甲壳类在中国是仅次于对虾、明虾的甲壳类物种,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后才有产量,但是增长速度很快,1972—2016年年均增加5.3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1.35%,无论是增加量还是增长速度,均快于对虾、明虾,可以看出淡水甲壳类在中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蟹类的增长比起对虾、明虾和淡水甲壳类速度要平缓的多,2016年产量为110.17万吨。各种海洋甲壳类起伏较大,在21世纪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率,产量明显占优,是中国的主要甲壳类物种,但是进入21世纪后产量急剧下降,近十年产量基本维持在29万吨上下,2016年产量为28.35万吨。而皇帝蟹及铠甲虾虽然从2010年以后增加明显,但总量不大,2016年产量仅有6.5万吨。
图7−3 1950—2016年中国甲壳类各物种组总产量变动趋势[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