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纠纷的概念
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
(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必然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由于各自的经济权益相互独立,加之客观情况经常变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权益争议,产生经济纠纷,如合同纠纷、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就纳税事务发生的争议等。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利用有效的手段,及时解决这些纠纷。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仲裁与民事诉讼都是适用于横向关系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纠纷。有效的仲裁协议可以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就是法律上的“或裁或审原则”。(www.zuozong.com)
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以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纵向关系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都由行政管理相对人一方提出申请,选择哪种方式则与纠纷的性质有关。根据法律的不同规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或者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再起诉;有的则只能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还有的则只能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解决,由行政机关对纠纷作出最终裁决。
一旦发生经济纠纷,可根据主体的法律地位,参考图1-1选择适用的解决途径。
图1-1 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