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观与未来发展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观与未来发展的挑战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理性结果。这一定义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系统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也是当今国际社会上普遍认同和广泛推崇的思想理念。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和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要求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和环境的永久存续。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矛盾又统一的要素,即需要的满足和对需要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观与未来发展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震惊世界的公害案件频繁发生,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等公害事件在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同时,更对人类的身心造成了巨大摧残。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写道:当鸟儿不再歌唱,当溪流不再流淌,当绿色的森林被褐色的枯草取代,当蔚蓝的海洋被腐臭的鱼覆盖,我们是否还有能力生活下去?我们是否已经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生物圈二号?[15]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审视自身行为,人们意识到这些公害事件并非自然性环境危机,而是因自身对自然资源的恣意索取、粗放式开采和无视后果的利用行为而造成的。

在吞食自酿的苦果后,人类认识到,环境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作为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人类依存于自然,并依靠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人类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尊重大自然,并努力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理性结果。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此后,对于“可持续发展”,人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定义,其中,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担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系统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也是当今国际社会上普遍认同和广泛推崇的思想理念。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便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从定义上看,该思想体现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其二,兼顾公平。从发展与需求的平衡上看,人类既要满足自身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但又不能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人类应当适度地限制自身需求,归根结底,人类发展应该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否则,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定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抑制人类发展甚至反噬人类。从公平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发展自身的同时,应当考虑好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即应当实现代内和代际公平。应当看到,从伦理角度,我们的子孙后代和我们一样对资源和环境享有同等的权利,但由于资源环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从人类存续的长远角度看,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应当意识到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对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权利。资源和环境具有公共性,这个属性表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主体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享有平等的利用权利,并承担对等的义务。(www.zuozong.com)

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和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要求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和环境的永久存续。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矛盾又统一的要素,即需要的满足和对需要的限制。[16]可持续发展的表层含义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我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挣脱出来转向新的环境文明的发展方式。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足够充分地考虑到自然成本。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低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17]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在反思自身行为后,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并开始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生产经营中行使了其利用资源环境的权利,大量的自然资源作为其生产运营的资料要素投入了使用,相应地生产要素的使用也产生了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对此,从权责对等角度看,企业应当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理性选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不能仅立足于市场来实现经济发展,还应当转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重视对自身各类环境问题的防治,以及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企业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