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收入陷阱和中国经济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和中国经济发展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人提出并执行了一系列重要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策思想,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等,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创新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等收入陷阱和中国经济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问题是发展经济学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种状态。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这些国家至今仍然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劳动成本上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高新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进入这个时期后,以往经济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许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困难、腐败多发、就业困难、信仰缺失、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动荡不安等矛盾集中爆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日本和韩国,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为什么原来发展水平和条件相近的国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命运?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一是没有及时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停留在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阶段时的发展模式,如拉美的进口替代战略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导向战略;二是未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加大投入,依旧倚重于以往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使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三是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以往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不仅使得国内消费需求严重萎缩,产业结构难以合理调整,而且贫富悬殊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替,政局不稳定;四是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五是以往改革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蜕化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腐败、投机等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受到严重扭曲。

现在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多年来高速发展后也进入了中高收入阶段,2015年末达到人均收入7800美元,也面临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人提出并执行了一系列重要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策思想,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等,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呈现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第一,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6%—7%的增长,在全球也是高速度的。第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第三,增长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进入新常态,是过去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多年高速发展后,资源环境压力大大增加了,人口等要素成本上升了,国家外部环境也变化了。所有这些都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这种新常态与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有本质区别。因此,这种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推动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台阶。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蕴含的政策寓意是:经济增速正式告别高速增长,如果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经济增长动力悄然转换,创新驱动将决定中国经济成败;经济结构将“避重就轻”,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同时,大力扶持服务业发展;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控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会优于经济增长本身。适应新常态,关键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资源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www.zuozong.com)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中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目前,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现有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

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一方面,要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另一方面,要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改变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的局面。还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取消一些行业准入限制和民营企业进入障碍;完善金融市场;健全市场诚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度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信心,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营造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有序推进创造条件。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下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新的“思想灵魂”。

创新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未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发展,主要就是靠“创新”。协调发展就是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克服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东北区域之间不平衡,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过去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问题,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开放发展就是要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