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结构上看,新古典综合派不但考虑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而且同时考虑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明斯基(Hyman P.Minsky,1919—1996)指出,IS-LM体系和劳动市场的结合自然发展为新古典综合。这句话的含义是,IS-LM模型加进劳动市场机制以后,就会得出新古典的原来结论,即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小于充分就业的理论体系只能是新古典理论中的一个特例。
在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一定情况下,劳动力就成为决定产量的基本因素。设劳动就业量为N,产量为Y,则总生产函数为
Y=f(N)
总生产函数如图9-2(c)所示。
在完全竞争情况下,当每家厂商雇用的劳动量都达到它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其边际成本,即等于工资率时,劳动的雇用量达到均衡状态,厂商获得最大利润。这时
ΔYP=ΔNw
式中,ΔY是增加的产量,P是一般价格水平,ΔN是增加的劳动量(工人),w是货币工资率。该方程式可以重新排列为
ΔY/ΔN=w/P
式中,w/P是实际工资率,ΔY/ΔN是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式表明各厂商处于均衡状态和实现最大利润时,实际工资必然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凯恩斯在《通论》的第二章中肯定了这个命题,它的含义为: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因此,劳动总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
Nd=f(w/P)(www.zuozong.com)
在劳动供给方面,新古典综合论中的劳动总供给曲线是经典式的,即劳动总供给也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它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而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方向的变动。设劳动供给为Ns,则有
Ns=f(w/P)
在工资和价格可变情况下,劳动需求曲线Nd和劳动供给曲线Ns的交点确定了均衡就业量和实际工资率,如图9-2(d)所示。将工资和价格可变情况下的经典式的劳动市场和以IS曲线和LM曲线表示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求得这三种市场的一般均衡。图9-2表示了这三种市场达于一般均衡的过程。
先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假定一国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如9-2图(b)中所示,以IS和LM的交点表示。在这种均衡状态下,人们需要的总产量为Y1。通过图9-2(a)的45°转换线,可以确定厂商为满足这项总需求,根据图9-2(c)中的总生产函数的具体情况,将雇用N1数量的劳动力。
根据新古典的观点,从劳动的需求曲线Nd来分析,总产量水平为Y1时,实际工资率为(w/P)1。这意味着实际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厂商可获取最大利润。同时,也表明这时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图9-2(d)表明,劳动的供给也决定于实际工资。但在实际工资水平为(w/P)1时,有失业存在,其数量为N2-N1。这时,通过劳动市场中的竞争,促使货币工资率下降,从而实际工资率也随之下降。劳动就业将会增加,导致总供给的扩大。由于总需求无变化,因此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价格水平下降。价格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M/P供应量增加,LM1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使总需求逐渐增加到和总供给相一致。
从另一方面看,物价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率上升,整个经济体系回到劳动供给过剩的状态,因此调整行动还要继续下去。经过几轮的调整,当价格下降到使LM1曲线移到LM2,工资率下降到(w/P)e时达于均衡状态。在这个水平上,劳动领域和商品领域以及货币领域同时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时就业量为Ne,总产量为Ye,没有非自愿失业存在,达到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一般均衡。
图9-2 工资和价格可变情况下的充分就业均衡
本来,按照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除非政府进行干预活动,否则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自行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但是,引进了价格和工资率可变的假定后,新古典综合论者表明,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就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可见,新古典综合论与凯恩斯理论有了背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