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是当代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出生在奥地利,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法律系,曾留学英国,又曾到维也纳几个大学任教。一战结束后,出任过财政部长,担任过银行的总裁。1925年,任教于德国波恩大学。1932年,移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1937—1947年,担任“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他第一个以非美国人的身份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49年,西方经济学界筹备建立国际经济学会,曾一致推举他为第一届会长。1950年与世长辞。
熊彼特贪婪地吸收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加以改造,独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是一个多产作家,内容涉及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在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也有好几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和发展的著作,包括《经济发展理论》(1912)、《税收国家的危机》(1918)、《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等。这些著作,以历史社会学为基础,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质、动力与机制,探讨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济周期,预测了经济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独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熊彼特的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概括起来是:以“创新”理论为核心,以一般均衡为出发点,将经济体系内在因素的发展作为推动经济体系本身变化发展的动力,将历史的、统计的与理论的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动态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演进过程。具体说来就是:
1.将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出发点探索动态均衡。按他的说法,所谓动态均衡分析,是指一种能阐明并非由于经济以外的因素而使经济体系发生从一个均衡推向另一个均衡的变化的理论分析。(www.zuozong.com)
2.用经济体系的内在动力来说明经济的动态现象,认为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法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的新形式,企业的“创新”才是经济体系从一种均衡走向另一种均衡的动力源泉。
3.将经济理论的分析、历史的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