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 刘吉祥(2019年4月27日)
雨风书记、庆义院长,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到四川民族学院参加“康巴发展研讨会”,与各位专家、研究者一起学习、共同探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探寻新时代、新理念下康巴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道路。甘孜州是康巴地区的核心区域,今天我就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忆甘孜故事、共谈甘孜形势、共话甘孜未来。
首先,带大家“看看景”。
一看甘孜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央领导视察四川时曾精辟指出:“稳藏必先安康。”甘孜州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康巴藏区的核心区域,介于西藏与内地之间,进可为西藏后援,退可为四川屏障,左右则能与青、滇策应,历来是中央政权重视开发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政治特殊,地位至关重要。从古代史讲:远古时代,就已有原始人类在这里劳作、居息、繁衍;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北方羌人迁徙到这里,与原始先民开始融为一体;唐宋以来,藏汉人民通过“茶马互市”友好往来,联系始终未断;元朝统一全国,在州内推行土司制,受命于朝廷;明代“茶马互市”进一步发展,当时的“打箭炉”(即今康定老城)成为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土司概行废除,设置了道、府、州、厅、县政权组织,由清王朝派遣流官直接对这里进行统治。从近代史看: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所派官吏被推翻,各地土司纷纷自行恢复;民国十六年(1927年),刘文辉接管西康特别行政区,自此境内属刘文辉的防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建省,省会康定,直至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通电起义,宣布西康和平解放。再说现代史:1950年3月24日,解放军第二十六军一八六师进驻康定城;1950年11月24日,全国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政府——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3月,改“区”为“州”;1955年10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撤销,改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康定。自此,甘孜州的称谓沿用至今,辖17个县、1个县级市,居住着藏、汉、彝各族人口118万。
二看甘孜瑰丽的自然美景。甘孜,藏语意为圣洁美丽。辽阔的面积、多样的气候、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一幅幅大美天成的画卷。全州总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市州,占全省的31.6%,相当于整个山东省的面积;南北跨6个纬度,山地相对高差达6556米,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达200余座,山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山脉绵延万里、蜿蜒盘旋、雄伟陡峻;长江上游主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两江一河”穿境而过,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水系河网纵横交错;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把这里誉为“海外仙山、蓬莱圣境”。甘孜州目前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个、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74个,是“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这里被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蜀山之王”——贡嘎雪峰巍然挺拔,“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雄奇险峻,世界同纬度海拔最低冰川——海螺沟气势恢宏,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美轮美奂,最美乡村——丹巴甲居藏寨古朴典雅,“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7、318线一步一景,是首批整体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的地区。这里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东方户外天堂”,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交相辉映,康定木格措、跑马山,泸定雅加情海、红石公园,九龙伍须海,德格新路海,新龙拉日马,色达金马草原,理塘格聂神山,巴塘措普沟等,尚有77处世界顶级自然风光亟待开发,是“21世纪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
三看甘孜神秘的文化图景。甘孜大地文化传承异彩纷呈,与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世界经典情歌——《康定情歌》,成为响彻太空的“宇宙歌曲”;传唱千年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史诗》,享有“东方伊利亚特”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记忆工程;“藏文化大百科全书”——德格印经院,收藏珍贵经版画版27万余块、文献总字数达3亿之巨,是藏区经版数量最多、文献学科最全、印刷质量最高的印经院。触摸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是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齐名的三大藏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岭格萨尔王的故里、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格萨尔王、藏戏、南派藏药、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个、省级62个、州级138个,数量排名全国地级行政区第一位。品悟神妙的民族文化,藏、汉、回、彝、羌、土家等43个民族世居于此,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独具魅力的藏羌彝文化走廊、道孚藏民居艺术之都、雅江康巴汉子村、石渠松格玛尼石经城,孕育了传之不朽的绘画、雕刻、藏戏、锅庄、弦子、踢踏等文化遗产,积淀了神秘空灵的宗教文化和质朴豪迈的康巴性格。感悟光辉的红色文化,现有革命遗址50处、革命主题纪念馆5处、纪念碑2处,登记在册革命文物4000余件,尤其是红军长征途经甘孜藏区16个县市,历时15个月,在这里书写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甘孜大会师等辉煌历史,留下了十大元帅中9位(陈毅除外)、十大将军中8位(粟裕、徐海东除外)和上千名开国将领的革命足迹,团结了藏汉军民,探索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抒写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篇章。
四看甘孜宝贵的资源“钱”景。这里的“钱”景有两层意思,既指未来的发展前景,又指资源转化为财富的“钱”景。我们的天富。甘孜蓝天白云、碧空如洗,是一个没有雾霾的地方,全境太阳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约5600万千瓦,约占全省的50%;技术可开发量约1000万千瓦,约占全省26%;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1000万千瓦,约占全省的11%。我们的地富。全境森林面积覆盖率达35%,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和天然氧气制造工厂;天然草场面积占川西北地区的46.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矿产资源74种、固体矿产地1581处,金、银等10余种金属储量全省第一,甲基卡锂辉矿远期储量世界第一;已知出露温泉249处,其中高于45℃的84处,放热总量约占四川70%,尤其是巴塘茶洛间歇喷泉,水热爆炸现象世界罕有,可与美国黄石公园、日本富士山、冰岛等地知名温泉相媲美。我们的水富。“天地好水,滋养万物”,好水甘孜独一无二。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上游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全境有大小河流882条,天然湖泊和大型水库2471个,天然湿地1100万亩,占全省的52%,国家重要一级水功能区17个、省级水功能区64个,水资源总量占长江总量的8%;水能理论蕴藏量超50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超4000万千瓦,排名全国第三;已建成水电发电总装机1200万千瓦,是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其次,给大家“透透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记录过去,不是让我们怀念的,而是要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有一面镜子可以作为对照,通过回顾历史、反思过去,警醒再出现“后人复哀后人”的错误,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周期律。回望甘孜发展足迹,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8年的40年时间里,全州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变化。我用几组数据来说明。一是经济总量方面。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从3.04亿元增至291.2亿元,年均增长7.2%,实现了几亿元到200亿元的跨越。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从0.45亿元增至440.73亿元,年均增长18.8%,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交通、电网、水利、旅游和城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三是工业增加值方面。从0.92亿元增至73.05亿元,年均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格局的重大转变。四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从1.21亿元增至100.36亿元,年均增长11.7%,特别是通过实施全域旅游,2018年全州接待游客达2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3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7倍和10倍。五是“两项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972元,比1978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55元,比1978年增长74倍,年均增长11.4%,增速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从5.85缩小到2.82,人民吃、穿、用、住、行、娱、游等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六是社会事业领域方面。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32所,在校生达到20万人,比1978年净增9万人;专任教师13047万人,比1978年净增0.7万人。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由弱到强,现有卫生机构2779个、病床5207张、卫生技术人员6690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6.8倍、2.6倍和1.9倍。我们强力推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广播电视从无到有,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这40年,是甘孜州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40年,是甘孜州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的40年,是甘孜州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的40年,也是甘孜州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的40年。但为什么说这40年我们是在曲折中前进呢?我个人简单归纳了三点:
一是我们的发展理念落后于全国全省许多城市。实事求是讲,40年间,甘孜州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维护稳定上,我们干部真正形成“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可以说比别人晚了好几十年。当前,各大城市都在打“人才”这张牌,出台了非常多、非常好、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别人已经开始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时候,我们还处于依靠政策帮扶进行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等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我们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0年间,全国、全省GDP分别平均增长了9.5%和10.2%,分别高全州GDP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当前,甘孜州GDP总量居全省市州末尾,仅占全省的0.71%、不足1%。(www.zuozong.com)
三是我们的发展结构一直未得到根本转变。40年间,甘孜州先后经历了“木头经济”、“矿产经济”、“水电经济”等发展期,虽然我们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开始走“产业经济”、“生态经济”等新路子,但其本质还是资源依赖型经济。而反观发达城市的发展共性,其经济结构一定是随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自我革新的。就拿正在努力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一线城市成都市来讲,在最新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成都排名再次跃升,连跨两级从2017年的Beta-跃升为Beta+,其排名表现被评价为“暴力拉升”。这和成都市积极融入时代发展大势,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新经济,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转变经济发展结构等,有很大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深入学习。差距还有很多,我就不逐一列举。
最后,谈谈甘孜州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分析甘孜州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果,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呈现出经济社会高速度与高质量并重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的发展已进入新时期、站上新起点。令人鼓舞的是:2017至2018年连续两年,7项核心经济指标中,全州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指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位。令人振奋的是:“世界第一高”雀儿山特长公路隧道、“西南第一长”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四川第一跨”泸定大渡河大桥等一批超级工程陆续建成,我州彻底结束“零高速”历史,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海拔4000米以上支线机场的市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9万公里,跃居全省第一,今年还将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同时,随着《甘孜州第四轮公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甘孜州共同推进藏区交通互联互通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甘孜州彻底打破交通“瓶颈”制约指日可待。令人自豪的是: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位,5年间我们脱贫18余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3.2%下降到2018年的3.5%。尤其是去年,我们顺利实现康定、丹巴、九龙、稻城、乡城5个县市“摘帽”、463个贫困村退出、11721户49807人脱贫,是历年来减贫力度最大、人数最多、成效最好的一年。
以上种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三个字,就是“抓发展”。前面我在回顾甘孜发展进程时讲到了差距所在,但把握现在,甘孜州的发展已今时不同往日,主要原因我个人简单归纳为三点。
一是抓发展的思维已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我们总认为省上不考核甘孜的GDP,就不必主动抓发展,干部缺乏抓经济工作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内生动力。大家可能会认为,甘孜州的GDP在全国、全省占比可忽略不计,国省对我州更加强调生态保护,没有重点考核GDP,发展慢一点、总量小一点、增速低一点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考核GDP不等于不要GDP,注重生态保护不等于不要发展。反观发达国家以色列,面积仅2.2万平方公里(不足石渠县2.5万平方公里),且67%是沙漠,但是上市公司是欧盟的总和。瑞士联邦主席与克强总理交流时谈到,“瑞士是一个缺少自然资源的国家,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投资开发脑细胞。”所以,新常态下,全州上下已把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摆在了第一位,不断破除“发展经济就会破坏生态、保护生态就难以发展经济”等落后观念,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思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谋发展的思路越来越广,促发展的举措越来越实,为实现迎头赶上、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发展的方法已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我们多数干部不研究政策、不分析形势,对抓发展的思考不多、谋划不详、统筹不够,少数干部对本地、本行业主要经济指标、项目数量等基本情况心中无数,推动工作呆板机械,习惯按部就班,工作开展缺少抓手载体、缺少方法思路、缺少特色亮点,以致发展效果差强人意。但是现在,我们的干部高度重视准确研判国家宏观政策大势、经济投向走势、产业发展趋势,主动聚焦政策投向谋划争取项目,善于从经济数字中发现问题、从经济数字中寻找规律、从经济数字中反思差距,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数据分析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针对经济数据滞后问题不定期听取专题汇报、逐项研究、逐项解决、逐项落实;同时,我们还对重点经济数据实行季度通报、半年约谈、年终考核机制,用好督查考核指挥棒,以强大的问责力度、坚定的问责行动、高效的问责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工作务实、效果求实。这一系列抓发展的“组合拳”,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论任务再重、困难再多、条件再差,只要我们思路清晰、群策群力、坚韧奋进,问题就一定能迎刃而解,工作就一定能亮眼出彩,我们就一定能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三是抓发展的干劲已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我们很多干部抓稳定是事必躬亲,但抓发展时却执行不强、落实不够,甚至搞变通、打折扣,停留在“上传下达”层面,习惯于“会上抓落实、纸上抓落实、嘴上抓落实”,不愿下深水、摸实情,导致工作不沉底、不见效,推动经济发展的干劲冲劲不够。但是现在,我们的干部抓发展思在前、谋在前、干在前,持续巩固项目拉动投资增长的“主支撑”地位,持续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主动对上争政策、要项目,主动创新招商方式招项目、抢项目,组建专班、明确专人跟踪落实推进项目,在全面完成每年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的干部都在自加压力、跳起摸高。这些都是我这三年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
每当展望未来,人类总会点燃新的期望:苦难者期待梦想,迷失者期待方向,贫困者期待财富,富裕者期待平安……而展望甘孜未来,我们不会再是苦难者、迷失者、贫困者,我们一定会是富裕者。为什么说我们一定会是富裕者?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点我们甘孜的新未来:
一是新目标。州委明确甘孜现代化建设按“三步走”来安排:从2018年到2020年,突出脱贫攻坚大事,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建成经济繁荣、生活殷实、和谐稳定、民主文明、家园秀美、保障有力的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全面建成美丽生态和谐繁荣甘孜;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州经济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更高台阶,全州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甘孜。
二是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安排川藏铁路建设;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国办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这些均传递出十分明确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层面提出“一带一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扶持“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支持四省藏区域协同发展、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省级层面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全域开放、四向拓展”等部署,这些重大战略、特殊支持叠加汇集,甘孜州必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政策红利“窗口期”。
三是新路径。去年,省委书记彭清华来甘孜调研,提出了“6个方面”要求,为推动甘孜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支持甘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为甘孜州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坐标;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围绕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丰富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关键、抓好三件大事、补齐四大短板、夯实五大基础、实施六大战略”总体工作格局,作出了全力推进“三创联动”的重要战略部署,同时,我们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实施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结合《共同推进藏区交通互联互通合作协议》,明确构建“铁、公、机”配套融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到2020年初步建成川西北和川滇藏青交界地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等等。
所以,将甘孜放在以上蓝图中去考察不难发现,我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光明,大家一定要坚定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