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任何一所大学而言,科研都是立身之本。王绶莅校之后,决定还是从大豆切入,一面召集人手,一面组建大豆研究室,开始系统研究,着重于大豆品种资源和利用。虽已身为一校之长,但王绶依然保持其亲力亲为的本色,尤其重视田间试验工作的开展,经常下地,参与、指导学生和大豆研究室同仁的试验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王绶的大豆研究得到分管学校后勤的副院长乔启明的大力协助。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而言,科研都是立身之本。王绶莅校之后,决定还是从大豆切入,一面召集人手,一面组建大豆研究室,开始系统研究,着重于大豆品种资源和利用。搜集到省内大豆农家品种830份和国内外大豆品种300多个,并从中选育出大豆新品种“太谷早”,含油量高达24.5%。[71]在他领导之下,山西农学院的大豆研究有着全省乃至全国最全的品种。1958—1966年,由王绶所领衔的大豆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顺遂,成果也很丰硕,育成的“晋豆1号”和“晋豆2号”在1978年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还获得奖励,但十年“文革”中断了本应继续的研究。
虽已身为一校之长,但王绶依然保持其亲力亲为的本色,尤其重视田间试验工作的开展,经常下地,参与、指导学生和大豆研究室同仁的试验工作。在他看来,搞试验就要亲自动手、亲自种,这样才能和试验有感情,与作物有感情,而不能纸上谈兵,关在实验室内,也由此在大豆研究领域带出不少优秀学生。[72]也正是因为有了王绶的“把舵”,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之下,山西农学院的大豆选育工作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王绶就好比是一面旗帜,在全国农学界就代表了山西农学院。[73]事实上,王绶不仅代表了山西农学院,而且也是那个年代山西科学界在全国的楷模和表率。(www.zuozong.com)
值得一提的是,王绶的大豆研究得到分管学校后勤的副院长乔启明的大力协助。毕竟,研究室的建立需要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鼎力支持,而乔启明一直对王绶有“偏爱”,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和他们既是山西同乡,又是金陵同学有关,可谓惺惺相惜。[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